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玫茵堂的主人Zuellig兄弟之一的94歲高齡的Stephen Zuellig |
7日晚間在香港舉行的蘇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禦瓷選萃”拍賣收槌,它未能延續數日前中國當代藝術尤倫斯藏品專場的亢奮。整場拍賣最終的成交總額是3.99億港元,遠遠不及事先所預估的7.1億至10.7億港元。
2億港元私人洽購
在本場拍賣之前,很多人預測這將會是一場世紀之拍。他們不僅認為拍賣總額將創造紀錄,而且對其中的一批拍品寄予厚望。在總計近80件珍貴的瓷器拍品中,最引人注目、圖片登上許多媒體封面的是清乾隆禦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
作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精品,這件瓷器出自皇宮造辦處的禦制,瓷胎畫琺瑯器的工藝也決定了與它同類型的瓷器産量極為稀少,當中帶題詩的“古月軒”式者更是屈指可數。今天,這類傳世品大多珍藏在北京和台北兩處故宮博物院。因此,在巡迴預展時期,大家就紛紛預估,這件尚未有配對瓶現世的孤品,成交價格將超過1.8億港元。
但在7日晚間的拍賣中,這件作品並未拍出,而是在拍賣結束之後以私人洽談的方式成交,價格是2億港元。拍賣結束後的私下洽談成為此次蘇富比拍賣的一大特點。除了清乾隆禦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另一件重要拍品明成化青花“瓜藤紋”宮盌,賣出了9000萬港元的價格,也是在拍賣結束之後私下成交的。
拍賣過程中的成交額榜首位置,最後落在了明宣德青花“魚藻紋”棱口洗身上,它以5106萬港元成交。明洪武釉裏紅開光式“壽菊圖”棱口折沿大盤,以4098萬港元成交價格緊隨其後。此外,本場拍賣有12件拍品的成交價超過了1000萬港元,市場表現依然不容小覷。
半世紀構建的收藏體系
對照此次古典藝術品藏家們不乏小心的姿態,反觀數日前當代藝術拍賣中不畏高價的癲狂,頗有意味深長之感。並不是説古典藝術品市場十分理性,雖然它不像當代藝術市場那樣走出出人意料的高位線,但在天價水準上也停留很久了。天價不等於瘋狂,但和理性也相距甚遠。在理想的收藏中,作為避險機制的市場理性,和作為收藏基石的長期持有方式,構成了一個穩定的系統。這種近乎古典主義的收藏理念,在遭遇了金融時代新生的收藏資本之後,雖不能説是一觸即潰,卻也被大多數人所放棄。有意思的是,此次蘇富比所拍的“玫茵堂”,正是古典主義收藏的典型。
在中國瓷器專家、倫敦獨立學者Regina Krahl的講述中,玫茵堂的意思是“掩映于玫瑰花叢中的廳堂”。這個花香瀰漫的廳堂是一個中國瓷器的寶庫。兩位主人花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四處收集中國最優秀的瓷器藝術品。他們的理想,是建構中國瓷器最好的收藏體系。五十多年中,兩位藏家收藏的有關中國瓷器的器物和各類資料,甚至早已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頂級博物館。毫不誇張地説,玫茵堂的中國瓷器藏品在品質上是私人珍藏中頂尖的。就數量而言,或許只遜於北京、台北兩家故宮博物院,名單裏也許可以勉強加入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正因為如此,這場拍賣才被稱為是“蘇富比近30年來最重要的瓷器專場拍賣”。
“鯊魚投資者”不是收藏家
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玫茵堂珍藏”是經歷半個世紀長期積累形成的收藏,規模達400多件藏品。其品質屬於歐美傳統的“老收藏”,是歐洲老藏家品位的象徵。在玫茵堂主人的收藏曆程中,他們還和香港、倫敦的瓷器行家交流並得到指點,抓住了上世紀80到90年代的中國藝術品熱的機遇,從各大拍賣行收購了一批精品瓷器,完善了他們從元到清的中國瓷器收藏體系。例如説這件“錦雞花石”圖膽瓶,正是1997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購得的。
“收藏家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形成”,這是仇國仕的結論。當玫茵堂主人花費半個世紀的時間,建立起400多件頂級品質的藏品體系時,大部分中國和亞太新興藏家懷揣重金,專挑每場拍賣中的明星拍品出擊,希望借助其明星效應和各種運作,帶來創紀錄高價的可能,並在下一次拍賣中迅速出手套現。其實,他們更像是資本市場中游弋的鯊魚,而不是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