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年春節,醫美機構成為年輕人追逐的“香餑餑”,“變美三件套”也從過去的美甲、染發、種睫毛,變成了如今的水光針、肉毒素、玻尿酸。
在“三月不變美,四月徒傷悲”的網絡話語鼓動下,做一點“小改變”迎接春天的熱情仍在持續,求美的群體也發生了變化。
從城市到農村,“小鎮青年”逐美熱情高
杭州白領陳珊珊春節回河南新鄉農村老家過年,她發現已經兩年沒見的表嫂有點變化。“感覺比兩年前見到時年輕了很多,皮膚變好了,眼睛好像也更有神了。”
按捺不住好奇心驅使,她問了表嫂。“原來是在朋友那裏打了水光針和玻尿酸。表嫂説因為是開在縣裏的‘個人工作室’,價格比城市優惠很多。”
陳珊珊有些意外,她曾經以為打針、動刀的醫療美容只是城市裏年輕人、有錢人的追求。“小鎮青年”對美的追求,與城市人相比絲毫不遜色。
在西部地區甘肅,越來越多公立醫院開設了整形美容科,讓求美者在家門口就能“變美”。近年來,來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的人絡繹不絕,科室每月開展美容及整形相關手術40余臺,還定期邀請韓國專家赴蘭州開展常規美容手術和技術指導。
該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王永翔也從處理外傷的燒傷科大夫成功“轉型”,開展各類整形手術。
“以前正規醫院的醫生都覺得做割雙眼皮、開眼角之類的整容手術是不務正業。”他回憶説,幾年前在北京等地參加整形美容行業的學術會議,到會專家寥寥無幾,但最近幾年都達到了上千人。
從“她經濟”到“他經濟”,植發産品成“香餑餑”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醫美領域男性消費正在崛起。
有諮詢機構發佈2020年《中國新白領消費行為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近兩成男性白領每月在醫美護膚方面的消費達1131元,與女性的1197元持平。
男性不再是醫美消費的“絕緣體”,“他經濟”也迎來了“高光時刻”。2020年“雙十一”期間,有電商平臺錄得醫美醫療訂單量環比增長近7倍,成為最受歡迎的生活服務項目,平均客單價達6300元,這其中有近三成訂單來自男性消費者。
在《中國新白領消費行為研究報告》的受訪群體中,有72.73%的男白領嘗試過面部護理,58.8%嘗試過水光針、熱瑪吉、光子護膚等醫美小手術,46.52%嘗試過文眉、文眼線、種睫毛等服務……嘗試醫美的男性群體更加年輕,從19歲-22歲年齡段開始嘗試醫美的男性比例已經超過女性,“00後”男性成為醫美消費的主力增長點。
李嘉倫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實實在在的整形美容體驗派。他做過抽脂,也打玻尿酸、肉毒素,嘗試過光子嫩膚和超聲刀。對於諸多男性求美者熱衷的植發,他在微博上還分享了自己的真實體驗。
李嘉倫説,這些分享一方面是自己有脫髮煩惱,確實有植發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從專業醫生的角度告訴大家真實情況,避免消費者因偏信廣告而“踩坑”。
年齡分佈“兩頭化”蔓延,醫美行業進入“爆發期”
人們對醫美態度在不斷變化。最近兩年,打玻尿酸、瘦臉針變成了“午餐美容”,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醫美也已經常態化。
最小的有十二三歲的,最大的有八十歲的——不少整形醫生都有相同感受:儘管年輕人是主流消費群,但醫美消費人群的年齡邊界不斷向兩頭延伸。
“有帶著十多歲女兒來找我諮詢祛痣、改善眼瞼下垂的媽媽,也有70多歲的老演員,希望通過改善面部皮膚狀況延長藝術生命。”李嘉倫説。
甘肅省衛生健康委綜合監督局局長王文軍表示,醫美消費者年齡結構發生變化,過去是中青年女性為主,現在有低齡化趨勢,一些中學生會選擇割雙眼皮、鼻子整形或消除臉上小瑕疵。老年人則是做除皺、淡斑等微整手術。
常態化醫美消費習慣的形成,是中國醫美行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受訪人士表示,由於醫療美容産業是“美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等特點,以醫療美容為代表的美容消費需求,已成為除基本生活消費以外,繼住房、汽車、旅遊之後的第四大消費熱點。
部分城市已把醫美作為區域經濟增長點重點打造,比如,成都市正計劃打造“醫美之都”。根據規劃,到2025年成都醫療美容産業營業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2030年達到2000億元。
2020年下半年以來,“醫美”概念還成為資本“新寵”。機構發佈《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在遭遇疫情衝擊情況下,2020年中國新增醫美機構5150家,市場規模達1975億元,佔全球比重17%。記者黃筱、梁軍、董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