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作戰能力生成的“基本盤”
——對我軍合成訓練探索與實踐的觀察
■解放軍報記者 李 琳 特約記者 吳 旭 特約通訊員 王若龍
言武備者,練為最要。合成訓練在整個訓練運行鏈條中承上啟下,是直接關係我軍作戰能力生成的“基本盤”。
2024年10月下旬,全軍合成訓練現場會在河北張家口召開。會議深入貫徹習主席關於加強軍事訓練重要指示,著眼加快構建新型訓練組織架構,聚焦軍兵種力量跨域協同、組訓規範等重點問題,從理論、模式、機制、條件等方面多維度探索突破,形成單元集成訓、戰術協同訓、對抗檢驗訓的新時代合成訓練“三訓”基本模式,走出新時代合成訓練方法路子。
近幾個月來,記者跟隨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相關工作人員,深入全軍部隊,走進多個演訓場,一路探討交流、一路調查思考,以第一視角觀察全軍部隊各具特色的合成訓練,看到不少試訓單位展現出可喜變化和嶄新風貌。
採訪一路,思考一路:合成訓練在我軍訓練實踐中始終存在,並隨著軍隊建設發展不斷深化演進。20世紀80年代,我軍以合同戰役戰術為中心,構建形成機械化條件下訓練組織形態。20世紀90年代,以海灣戰爭為代表的幾場局部戰爭後,我軍展開信息化條件下軍種合同訓練實踐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軍合成訓練的認知、內容、方式、方法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那麼,探索加快新時代的軍事訓練轉型,合成訓練究竟該“向哪轉、轉什麼、怎麼轉”?與以往相比,又應具備哪些鮮明的時代特徵?
突出按戰編組,強化任務牽引戰訓一致
“真切感受到了合成訓練的新氣象!”這是某場演訓活動中一位分隊指揮員由衷的感慨。
陣地上,坦克、步戰車轟鳴前進,無人機飛旋臨空偵察,電抗、偵察分隊按照編組迅速展開,多型戰機在機場蓄勢待發……來自多個軍兵種的分隊融合搭配在一起,攥指成拳,形成統一指揮的作戰編組。
戰鬥打響後,空軍空降兵將某些重型裝備先期投送至戰鬥地域,陸軍合成營緊隨其後,快速突入“敵”陣地,無人機定點偵察、情報共享,引導空中力量摧毀“敵”要點目標。
該合成營程營長激動地説:“作為一名陸軍的合成營長,我指揮了一場多軍兵種行動。”
“這次演訓活動圍繞作戰任務需求,跨軍兵種組成作戰編組,為聯合作戰打造了即插即用的戰鬥模塊。”陸軍某旅指揮員向記者介紹説,這是新時代合成訓練的一個亮點。
“作戰編組”“戰鬥模塊”這些詞對於長期組織訓練的程營長而言並不陌生,但回想起接受任務之初,當這個帶有具體作戰場景的任務交給程營長時,他的第一反應仍是如何調配陸軍合成營所屬的若干作戰要素。
“這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破建制單位限制,基於作戰任務確定訓練編組,按需要配齊力量要素。這些年也經常參加一些跨軍兵種的訓練,但軍兵種力量‘聯’的程度還不夠深。”程營長坦言。
“那種有限的聯合,距離真正形成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還有不小差距。”這是記者在訓練場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這些年來,我軍軍兵種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的合同訓練,取得了紮實的成效。如何在繼承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發展?又如何用新理念新手段突破難點卡點,走出一條新路子?“向跨軍兵種編組訓練、作戰單元跨域協同等方向大膽邁進。”這是從訓練領域專家學者到一線指揮員的共同心聲。
訓法的創新,需要體制機制的支撐。記者從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了解到,跨軍兵種戰術訓練機制正在加速構建,將有力解決跨軍兵種抓訓統籌弱的難題,跨域編組訓練、對抗訓練的責任主體將更加明晰,組織流程將更為規範。
目前,我軍已建立跨軍兵種統任務、統規則、統行動、統結果等協作機制,即將出臺一系列合成訓練導調組訓規範,將近年來的實踐探索成果總結轉化為制度機制,全鏈路規範新時代合成訓練組織運行。合成訓練的抓訓責任和程序方法已逐步規範,跨軍兵種協作等配套機制將相繼出臺。
海軍某部組織懸停加油訓練。廖 超攝
“體制機制的突破,讓我們在試訓中嘗到了甜頭。”記者跟隨海軍某支隊艦艇編隊參加實戰化演訓活動時看到,由於任務海域水文條件複雜,加之“敵”信號干擾較強,鎖定的目標多次擺脫追蹤,最終沒能形成有效抗擊,眼看著“敵”目標消失在視野之中。
在復盤分析時,編隊指揮員大膽提出,打破觀念束縛,依據作戰需求調整作戰編組,增配部分空軍雷達力量:“我們在組訓過程中,已經多次與區域內空軍溝通探索,初步建立起合成訓練導調組訓機制。”
通過協同訓練計劃,利用空軍雷達某部在附近海域執行任務的時間段,艦艇編隊借助空軍雷達看得遠、跟蹤穩的優勢,由空軍雷達捕捉目標,通過態勢共享,實時推送給艦艇編隊,引導編隊精準打擊目標,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們還要加強和其他軍兵種訓練計劃的統籌,鞏固按戰編組的新形態。再遇到相似的任務,我們可以將組好的‘模塊’直接投入戰鬥。”編隊指揮員告訴記者。
在合成訓練的試點單位,記者看到一幅幅新的合成訓練圖景:組訓主體更為多元,跨軍兵種、跨建制編組力量更為精幹;各軍兵種部隊構設典型場景,打造即插即用的戰鬥模塊。
“跨軍兵種編組訓練越來越成為常態,以合製分、以聚勝散的戰場法則越來越深入人心。”某試點單位領導説。
突出一線自主協同,推動聯合層級下沉落位
某場演訓活動交戰一線,海軍陸戰隊加入戰場,小群多路向“敵”前沿陣地發起攻擊。
“‘敵’多股兵力正在集結,3輛坦克正朝你位置開進……”戰鬥正值白熱化階段,前方無人裝備組傳來敵情通報。海軍陸戰隊某旅一名參謀沉著應對,迅速向陸軍航空兵分隊分享目標位置信息,提出火力支援的協同需求。
不多時,多架武裝直升機臨空。在地面信息引導下,數枚導彈淩空出擊,精準命中“敵”坦克。隨後,指揮員迅速指揮部隊聯合突襲,各軍兵種密切協同,順利殲滅殘“敵”。
“‘敵’坦克集結是我們導演部加入的臨時特情,目的就是讓一線指揮員們不斷修正方案,實現一線自主協同。”執行導演告訴記者,隨著訓練對抗不斷升級,一線戰鬥編組裏各方面力量針對情況的變化,不斷交互協同需求。
記者仔細研讀訓練評估報告發現,圍繞“有人+無人”“信息+火力”等行動,在整場對抗訓練中,紅方形成信息力、火力、機動力的有機融合,組織計劃協同14次,臨機協同23次、一線自主協同31次。
“一線自主協同是這次訓練的重點。”執行導演説,“我們通過多種方式,比如加入特情來改變作戰場景、調整協調計劃等手段,推動計劃協同向臨機協同、自主協同轉變。”
“就是要求我們指揮員打破思維的局限,把仗打活了。”面對記者的採訪,不少一線指揮員打開了話匣子——
“打仗沒有方案不行,但真正打起來不可能完全按照設想的劇本走。”
“戰場情況複雜多變,當我們這些一線指揮員被賦予了相關協同的權限後,還要提升在難局險局危局中‘合’的能力。”
……
在試訓部隊,也有不少一線指揮員發現,一線自主協同在行動的落實上也遇到了諸多問題。“訓練計劃如何統籌”“協同中誰來&&指揮”“協同的鏈路如何暢通高效”……
正是在一次次的訓練磨合中,一線自主協同的難點堵點正在被逐步攻克——
融入指揮機構:根據任務編組充實加強跨軍兵種力量,強化協同指揮。
細化協同規則:圍繞主戰行動,研細定實協同的內容標準和方法手段。
保障鏈路貫通:編組力量之間鏈路暢通穩定,實現信息數據傳輸及時高效。
不少一線指揮員反映,思維的局限一旦打破,指揮“越來越有感覺”。
“原來走完這個戰保鏈路要8個層級,現在只要2個層級。”聯勤保障某分隊隊長驚喜地向記者介紹。
在一場跨軍兵種協同的訓練中,一名“危重傷員”急需救治。得益於一線自主協同,原本需要通過指揮鏈路逐級上報再下發的救治流程,如今火力分隊對傷員進行急救後,即被轉移至聯勤綜合保障隊,隨後通過衛星通信,由戰區醫院實施遠程會診。
“某火力點,輕武器彈藥配給2箱。”“我分隊需要油料5噸……”聯勤保障分隊與火力營形成的編組,打通了一條自主反應的協同鏈路。一條條“輸血動脈”迅速搭建起來,短短數分鐘,彈藥、油料、醫療保障要素即可到位。
“切身感受到了合成訓練在向末端下沉。”聯勤保障部隊某旅指揮員坦言,“一線自主協同體現了現代戰爭的作戰樣式,倒逼一線指揮員思考如何提高聯勤支援的靈活性,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去面對未來戰場。”
參與訓練的官兵和訓練專家一致感受到:通過試訓,已形成從指揮機構“聯”向戰術行動“聯”,從方案計劃協同向一線臨機協同的基本雛形。
訓練結束,帶給官兵的思維衝擊還在繼續。幾位分屬不同領域的基層指揮員聚在一起,探索一線自主協同的細節。
“多少基數的油料可以直接請領補充”“協同還有哪些備用的通聯手段”……不知不覺中,已是明月高懸,指揮帳篷內仍然燈火通明。
突出科技主導,探索創新訓練新路徑
在武警某部訓練中心,官兵們頭戴VR眼鏡,手持高倣真訓練槍進行戰術作業,只見他們腳步時急時徐、身體騰挪轉移,仿佛置身真實戰場。
“這是我們與院校一同攻關的最新成果。”某部指揮員向記者介紹,“這套訓練系統,可以在後臺構設城市反恐、防暴處突等多種逼真作戰環境,滿足多種類型的作戰需要。”
記者在現場看到,官兵的訓練場景被投放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這片“戰場”的動態,訓練過程中的射擊、裝彈、受傷、陣亡都有明確的判定。
“這套訓練系統不僅能練單兵基礎動作,還能進行合同戰術訓練。”這名指揮員介紹,“我們通過虛擬現實場景,可以讓不同地區、不同場地的官兵,異地同步沉浸在同一個作戰場景練指揮、練協同。”
對科技推動訓練的變化,該部作訓科長感受更真切:“説到合成訓練,原來我更多地想到是人與人,實兵與實裝的合成,而這套系統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新時代的合成訓練,還有實兵與‘虛兵’的結合,有人與無人的鏈結。”
陸軍某旅組織裝備搶修訓練。曾陽程攝
記者踏訪某合成訓練試訓場看到,無人裝備逐步配屬到合成分隊後呈現出新的景觀:天空,察打一體無人機翱翔空域;地面,破障突防無人車馳騁戰場……
“當然,這樣科技感十足的作戰場景還未全面普及,但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正日益成為合成訓練模式創新的驅動力。”很多指揮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智慧無人裝備在戰場上的普及運用,我軍持續探索“科技+”手段創新、“網絡+”體系賦能,不斷推進網絡化、模擬化訓練,越來越多的新型戰術模擬、導調評估系統不斷融入練兵備戰實踐。
前不久,海軍某艦艇編隊組織出海訓練。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卻不見“敵方”蹤跡。原來,這是他們協同某基地的“數字與實兵藍軍”探索合成訓練新模式帶來的新變化。
雷達顯示屏上,赫然顯示前方數百海裏處“敵”機來襲,編隊官兵迅速處置,數枚導彈升空,對“敵”實施打擊……編隊指揮員告訴記者,“敵”機來襲、導彈升空都是交互感知的數字信號,編隊可以依託基地投來的數字信號進行反復演練,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訓練效益。
如今,“無人化”“網電化”正悄然走上練兵前臺,網絡信息體系支撐已成為很多指揮員的共識,全軍新裝備新力量新領域訓練佔比穩步提升,無人作戰訓練逐步上規模、成體系、進場景,信息支援、戰場網電對抗不斷融入各類演訓活動,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正成為練兵備戰的重頭戲。
一次次交流探討,一場場演訓觀摩,記者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軍事訓練重在基礎、強在聯合、關鍵是合成。全軍基礎訓練現場會召開以來,全軍官兵紮實推進基礎訓練組訓模式創新,基礎訓練質效得到有效提升。新時代合成訓練,是我軍積極適應戰爭、主動設計戰爭的創新實踐。轉化運用這次合成訓練“三訓”示範成果,堅定不移抓好合成訓練創新實踐,必將為強軍勝戰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