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生活頻道
|
中華食文化影像展 首頁
|
第三屆全國電視烹飪大賽
|
迎春闔家歡廚藝大比拼
|
《為您服務》
|
《生活》
◆美味中國 概述
“美食≠食物”。揮手告別物質匱乏的年代,食物的意義早已不再僅僅是生存所需。“食”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它衍生出無數的歡樂。經濟頻道在2005年春節前夕全力打造視覺大餐——《美味中國》。
從2004年12月——2005年2月(春節前)陸續推出“美味中國”系列節目:
★“美味序幕”——《中華食文化影像展》
★“美味角逐”——《第三屆全國電視烹飪大賽》
★“美味情緣”——《迎春闔家歡廚藝大比拼》
廣東篇
◆ 上下九食街
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連在一起,就成為廣州西關著名的食街,當地人統稱這裡為上下九。
上下九和第十甫匯集了幾乎所有廣州的經典小吃。且不説相距僅數十米之遙的皇上皇臘味和蓮香樓這樣的百年老店,在這條街走上幾步就會有一家排著長隊的蘿蔔牛雜鋪,地道的白蘿蔔切成大塊放入煮著牛腩的鍋裏,不曉得悶多久,蘿蔔便全被肉汁浸透了,變得金黃濃香,吃起來熱熱的異常開胃,牛腩反而不吃。在廣州炎熱濕悶的氣候裏,上下九的蘿蔔牛雜成為最受歡迎的日常小吃之一。
◆ 廣式煲湯
視頻
據説,稱讚廣東太太漂亮,不如誇她煲的一手靚湯。
在這裡,煲湯的技術總是媽媽傳給女兒,婆婆教會兒媳,家家都有自己的一盅好湯。
廣東人愛進補,把具備各種藥性的食材煲進湯裏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從小在各式靚湯中泡大的廣東太太們無不深諳原料搭配的各種規律。她們可以根據四季時令選擇涼性或熱性的不同湯料:夏有杏仁木瓜雪耳羹,冬有西洋菜陳胗湯,把一家老小補的健健康康。更讓男人們驕傲的是,太太們還可以根據先生的身體狀況,煲出或溫或涼的靚湯,小小不適全在湯中化解……
◆ 廣東粥
視頻
廣東人常説“粥粉面飯”,可見粥對他們的飲食是首要的。更特殊的是,在廣東,最好的喝粥地點不是家裏,而是粥棚。因為只有粥棚裏花兩三個小時煲出的粥品,才最為綿滑爽口。
將事先浸泡過的特選大米撒入一口一米多深的大鍋,先用大火燒滾,再用小火慢燉,更要廚師用一根木棒不停攪動,清水白米才會變成一鍋香噴噴的白粥。
陜西篇
◆ Biang-biang面
視頻
Biang -biang面的biang字一共有52畫,這個怪字據説是當年秦朝宰相李斯發明的,“biang”字説的就是麵條摔在案板上的聲音,一寸來寬的麵條,經得起這麼折騰,響噹噹的配得上陜西十大怪“麵條像褲帶”的名頭。
製作一碗好的Biang-biang面揉面是關鍵,只有經過廚師反復地揉制,一根平常地麵條才能煥發出如此的活力。
◆ 石子饃
視頻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家住陜西多陵縣的退休校長劉明德每天早晨都是一杯釅茶加一塊石子饃。劉老漢已經記不清這輩子吃了多少石子饃了,反正沒有這饃吃啥都沒有味道。如今村裏的娃娃們吃得可好多了,可是最香得還是媽媽打的石子饃。
婆婆、媳婦、孫女一家三代打石子饃是一天最重要的活計,面里加上噴香的油,鮮黃的蛋,還有新鮮的花椒葉兒,媽媽把生活的甜蜜都揉在面裏了。石子是一代代傳下來的,不知經了多少歲月,油亮烏黑。
◆ 肉夾饃
視頻
講起肉夾饃就像翻開一本歷史書,春秋時韓國最先發明了臘肉,就有了秦人漢堡肉夾饃。
饃叫白及饃,陜西人把做餅叫打饃,右手打出搟杖花,左手上下飛舞摔出節奏,一天打出幾百個饃,形狀大小尺寸分毫不差。鏊子上烙出花,火膛裏燒熟心,酥得能聽見響,軟得還不能粘牙。有這樣得饃才合乎“鐵圈虎背菊花心”的標準。
肉叫臘汁肉,湯是幾十年的老湯,幾千斤的肉滾過,幾百味的藥材煨過,顫巍巍,油汪汪,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沒出鍋口水就咽了幾大口。
往期內容
百筍宴 (2月1日)
七彩神米 (1月31日)
臘肉 (1月28日)
苗族酸魚、酸肉 (1月27日)
寧夏羊雜湯 (1月26日)
涼蝦 (1月25日)
西壩豆腐宴 (1月24日)
過橋米線 (1月21日)
溫州敲魚 (1月20日)
雲南 鮮花宴 (1月19日)
小六湯包 (1月18日)
四川辣椒 (1月17日)
陽澄湖大閘蟹 (1月14日)
江蘇淮安 文樓湯包 (1月13日)
景頗綠葉宴 (1月12日)
岐山臊子面 (1月11日)
烤香豬 (1月7日)
揚州炒飯 (1月6日)
肉夾饃 (1月5日)
Biang-biang面 (1月4日)
石子饃 (1月3日)
廣式煲湯 (12月29日)
廣東粥 (12月28日)
上下九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