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居延文化 | 報道手記 | 圖説居延 | 《踏入秘境》  
主題
在今年五月中旬,由阿拉善盟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環保總局三位專家組成文物科考隊,對內蒙古沙漠深處的“居延文化”遺址進行文物考察。這是繼百年前斯坦因對這一地區探險之後,又一次規模較大的文物探險考察。 以厚重的歷史探密為切入點,展開現代環境治理及保護的問題,將是本次報道的主旨。報道擬將由文物考察入手,以生態治理作為報道的最終落腳點,始終圍繞生態保護和治理這一主題展開。
《踏入秘境》
《踏入秘境》前言

    在大西北的荒漠戈壁中,曾經孕育了一段輝煌的居延文明,然而這顯赫一時的文明卻沒能在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就被漫天遍野的黃沙深深地掩埋起來。
    古時的居延曾經深深根植在人們的心中,然而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居延這個名字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居延地區是當時中原通往漠北的一條通道。居延地區的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這裡就開始有了人類居住。

 居延的名人與詩                      文物的寶藏——黑城
    神六升起的地方——東風航天城        戈壁之魂——胡楊林
    邊塞都城——大灣城                  綠洲今猶在——達賴呼布鎮
    聳立的屏障——地灣城                永遠的神秘——綠城
    出塞的海關——肩水金關              曾經糧田變沙海——居延城
    長城向北方的延伸——甲渠候官        風沙起于荒原——沙塵暴
    古代的信息網——烽燧                漢代立此存照——殄北候官
    紅色的城池——紅城子                消失的汪洋——居延海
    弱不禁風——大同城                  千湖之漠——巴丹吉林
    以佛陀的名義——五塔                岩石上的遊牧民族——曼德拉山岩畫
拍攝路線
從祁連山黑河源頭進入額濟納旗,順黑河流域考察沿途的文物和古城遺跡。途經黑城、綠城、紅城、大同城、居延都尉府遺址,直至居延海,全程五百公里左右。
報道手記
逐漸乾涸的居延海
在華夏民族浩瀚燦爛的歷史上,居延城一帶,作為兩漢的邊防要塞,是匈奴南下進攻河西走廊的必經之道,自古以來,由於黑河的澆灌,居延古道也是西北大漠深處的一片廣袤綠洲。
居延城——曾經糧田變沙海
我們終於一路順利的駛入了居延督尉府遺址。 當年的繁華城鎮,軍事重地,在戰爭的洗滌與歲月的流逝中,已經變得殘敗不堪,留下的只是破磚碎瓦,斷壁殘垣。雖然這裡被風蝕得很厲害,城內的建築早已不見蹤影。
一萬年以前的先人——發現新石器遺址
專家用GPS定位後發現,這個遺存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東緣,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裡是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一個名叫呼和扎格的地方。
駱駝行
為了能保證考察的順利進行,考察隊臨時租用了當地群眾放養的駱駝去完成接下來的考察活動。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城裏人來説,要想在短時間內騎好駱駝,難度比登天還大。
岩石上的遊牧民族——曼德拉山岩畫
蒙語曼德拉山,是漢語中“騰飛、升起、興旺、發達”的意思,阿拉善曼德拉山岩畫分佈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部,與額濟納旗和河西走廊相接,是當時草原絲綢之路從中原通向漠北的一條通道。
大漠千湖巴丹吉林——越野者的天堂
結束了對黑城的考察,科考隊又上路了,這次卻迎來了科考中最艱難的一段路程——橫穿巴丹吉林沙漠。
哭泣的胡楊
科考隊沿著黑河河道驅車北上,直到距額濟納旗還有幾十公里的地方,沙漠中出現了一大片乾枯的胡楊林。
科考隊迷失茫茫戈壁
們的科考隊已經進入了考察的第五天,根據科考時間安排,我們今天的目標就是位於黑河流域下游,額濟納旗境內中部地區的綠城遺址,科考隊從殄北遺址出發,一路往南行駛,將目的地轉戰到綠城,車隊進入茫茫的大戈壁之中。
殄北侯官遺址——漢代社會的縮影
今天科考隊來到了沙漠腹地中的殄北侯官古城遺址,它是漢朝時期最北邊,同時也是和匈奴距離最近的一座軍事要塞。説起殄,很多人就會想到“暴殄天物”這個詞,其實,“殄”這個字在漢代是鎮壓的意思。
黑城:首次發現小孩幹屍體
這麼宏偉的城市就這樣毀於戰火之中,實在讓人可惜,但是考古專家的另一個意外的發現還是讓考察隊員們興奮不已。
即將被風沙掩埋的黑城
科考隊進入沙漠腹地已經第七天了,今天的考察目標是居延道沿線的黑城。黑城遺址是我國古代西夏王朝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道要站,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大面積綠洲。
綠城:發現盜洞
遠遠看去,矗立在沙漠之中的這些高大的方形土堆就像一個個的烽火臺。當探險隊達到這裡的時候,發現有些人正在這裡忙碌著。
居延地區唯一的一座圓形古城——綠城
科考隊終於進入了綠城,考察隊員們驚奇的發現,綠城的整個建築形制呈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特色,按照所遺留下來的城墻遺跡來看,整個城市的面積很大,相當於一個直徑400米左右的圓形城市。
大同城:發現漢朝豆腐渣工程
説起豆腐渣工程,很多人都會非常氣憤,因為這些劣質工程會直接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可是您知道嗎,豆腐渣工程並不是我們現在社會的産物,早在漢朝時期,這種劣質工程就已經存在了。
千里追蹤沙塵暴
沙塵暴的突襲打亂了科考隊的計劃,科考隊來到了額濟納河的上遊,去探詢導致沙塵暴發生的真正原因。
科考隊遭遇沙塵暴
我們的科考隊成員連續幾天對黑河流域的居延文化古遺址進行了考察,我們發現,由於缺水,曾經繁華的居延道逐漸荒漠化,漫天的黃沙與我們想象中的居延遺址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最古老的錯層建築——走近烽火臺
烽火臺,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會認為只是一個放狼煙的土臺子,今天,科考隊在沙漠的腹地,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個保存非常完整的烽火臺。
尋找肩水金關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非常著名的邊陲重鎮,一個是位於甘肅敦煌的玉門關,另一個就是居延遺址中的肩水金關。
尋找消失的古文明
“居延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額濟納河流域,堪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輝煌篇章的“大漠明珠”。
更多>>
地點介紹
甲渠塞第十六燧:漢代居延障塞設施、烽燧
策克口岸:是內蒙古西部一個重要的國家級季節性邊境口岸
居延海:傳説是老子化胡成仙之地。曾是個較大的鹹水湖
甲渠:侯官遺址俗稱破城子
大同城:建於唐朝中期,前身是北周宇文邕的大同城舊址
肩水金關:處居黑河東岸,為漢代邊塞關城
五座塔:五座塔位於達來呼布鎮東南15公里
居延城:位於弱水下游涸河床西岸
紅城子:紅城子的蒙語名為“烏蘭德日布井”
黑城:古絲綢之路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
綠城:坐落于達來庫布鎮東南約45公里的一片荒漠地帶
卅井:卅井侯官遺址,名博羅松治
酒泉:位於河西走廊西端,西漢設郡,為河西四郡之一
大灣城:據考證,此地就是漢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
黑河草灘莊引水樞紐:黑河鶯落峽出山口下游10公里處
鶯落峽水電站:河道兩岸山高谷深,氣候陰濕寒冷
攝製人員構成
考察隊伍由專家、阿拉善電視臺以及我臺攝製人員三部分組成,其中,國家級的專家2至3名,我臺攝製人員包括編輯、記者6至8名,阿拉善電視臺攝製人員2至3名。
更多>>
相關資料
 “中國秘境”內蒙阿拉善地區
    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是內蒙古最西部的少數民族邊境旗,西南與甘肅省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這裡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堪稱東西新石器文化的連接點。先秦稱“流沙”,秦漢以後稱“居延”,古居延地區處於“北絲綢之路”和“龍城古道”的匯合點,其軍事和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 黑城子
    居延地區如今保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是位幹布肯托尼東北約52公里的黑城子。在額濟納旗駐地達蘭庫布的東南方,相距約30公里。黑城子初為西夏黑山威福軍司治所。黑城子東西長約440米,南北寬370多米;城墻全係夯土築成
 居延綠洲
    居延綠洲(額濟納綠洲)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輝煌篇章的大漠明珠。西漢、東漢時期是居延綠洲空前發展的時期。因其控扼絲綢之路要衝,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戰勝匈奴後入居延、牧河西。
 居延漢簡
    漢簡,係漢代木簡和竹簡的總稱。竹木易朽,簡在歷史上發現甚少。據舒學《我國古代竹木簡發現出土情況》統計:解放前發現,並見於報道的有七次。解放後發掘出土並見於報道的,截至1975年,只有二十二次。近二十多年來,在我國西北地區,又相繼發現了部分簡牘。
 曼德拉山岩畫
    位於阿右旗孟根布拉格蘇木境內的曼德拉山中。距蘇木所在地14公里,岩畫共約6,000多幅,面積約18平方公里。滿山精湛的藝術圖案,形象生動地記錄了遠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貌。
 科茲洛夫
    1908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大佐,受俄國皇家學會的派遣,率領探險隊來中國探險。1908年到1909年,科茲洛夫曾先後兩次來到黑水城,進行搜索挖掘,發現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歷史遺物。第一次,在城中心的西夏佛塔內找到了成捆的西夏經卷以及元代的至元寶鈔等重要遺物。
圖説居延

 
鶯落峽水庫

 
西夏雙塔

 
天鵝湖

 
沙塵暴

 
祁連山雪峰

 
女嬰幹屍

 
駱駝隊

 
綠城

 
居延海

 
居延城漢簡

 
居延城漢代石磨

 
居延城城外屯田遺址

 
肩水金關

 
甲渠侯官遺址

 
胡楊林

 
紅城子

 
黑河源頭引水渠

 
黑河大橋已乾涸的黑河河床

 
黑城內佛塔

 
黑城出土的西夏黑陶和擦擦

 
黑城出土成年男性幹屍

 
黑城城角清真寺

 
海森礎魯

 
烽燧遺址

 
黑城

 
豆腐渣工程

 
地灣城
更多>>
現代──環境的思考
20世紀下半葉,隨著人口總量的激增,經濟的迅猛發展,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歷史空前地加大。以黃河斷流,向季節河與內陸河演變和長江變黃河,泥沙俱下,洪水頻發為代表的生態危機,再一次敲響了中華民族存亡的警鐘。只是這一次並非外敵的入侵,而是生存環境的破壞。2000年,幾場波及我國北部半壁江山的沙塵暴以及隨之而來的嚴重乾旱,使國人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開始冷靜地正視西部脆弱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