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前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1日 13:32 來源:CCTV.com

  在大西北的荒漠戈壁中,曾經孕育了一段輝煌的居延文明,然而這顯赫一時的文明卻沒能在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就被漫天遍野的黃沙深深地掩埋起來。

  古時的居延曾經深深根植在人們的心中,然而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居延這個名字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

  居延地區是當時中原通往漠北的一條通道。居延地區的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這裡就開始有了人類居住。地處沙漠和戈壁之中的居延,在漢代以前都是匈奴的領地,因為居延地處古代草原絲綢之路的要衝,漢武帝與匈奴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戰勝匈奴後入主居延,這時候的居延,才結束了兵戈相見的崢嶸歲月,正式歸漢王朝正式管轄,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傳》中提到的"居延",有可能是史冊中關於居延的最早記載:121年,漢軍衛青大將軍兩過居延。由此可以推斷,居延這個名字是匈奴的地名,劃歸漢王朝統領後,這個地名繼續沿用下來。

  西漢、東漢時期是居延文明的發展期。漢安帝時,居延就有居民4700多人。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邊疆的防禦體系,因此在黑河流域修建了一系列的關城,並派專人管理,士兵駐守,以隨時掌握匈奴的動靜,防止匈奴入侵。 從西漢開始,一直到西夏這段五百多年的時間裏,古居延人在這裡創造了令後人敬仰的居延文明。

  在我們的想象當中,所謂的古城雖然不及紫禁城那樣宏偉高大,充滿氣勢,但既然稱之為"城",那最起碼應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比較完整的結構體系。當我們走進居延,頂著酷暑,迎著黃沙尋找到那些兩千多年前的古城遺跡時,發現那些古城遺址和我們想象的大相徑庭。那些被風沙侵蝕的古城,雖然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模樣,但從四週依稀可見的城墻遺跡仍然能看出當年古城的規模。

  古代的城池,不像我們現在的城市,尤其是像居延這樣的邊塞城池,他們所謂的城池,其實就是軍事要塞,與其説是城,倒不如説是軍事碉堡更為確切。城裏只有官兵駐守,而百姓的居住地離這些城池相距甚遠。

  對於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説,總會以一種固定的模式去想象這些古城的規模,赫赫有名的紫禁城是城,居延遺址上的古城也是城,那麼它們的規模應該差不多。

  其實那些居延遺址上的古城堡並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麼大,最小的竟然只有一個標準籃球場那麼大,最大的也就兩三個足球場那麼大。

  而且生活在這些城市中的人口也不多,像黑城、綠城、居延城這些軍民混居的城市也就兩三萬人左右,小的就更不用説了,一般只有幾十個人。

  對於這一點我們感到很不可思議,作為邊塞的軍事防禦體系,在軍事上的地位應該是相當重要的,如此少的人口,遇到匈奴來襲,怎麼抵擋得住呢?換位思考一下才明白,西漢王朝整個國家的總人口才不過兩千萬,相對於這樣的一個數據,當年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口總量應該算比較多的了。而且駐守在此的士兵,主要任務就是監視匈奴的動靜,如果遇到匈奴突襲或其他緊急情況,就燃放煙火,傳遞信息,以便讓地處中原的漢王朝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敵方的動靜。

  安史之亂時,河西走廊通道切斷,居延地區成為長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也稱為"草原絲綢之路"。由此可見,居延地區在當時也是一個水草豐美的綠洲。

  居延地區由於地處西北內陸,常年乾旱缺水,造成生態環境逐年惡化。大面積的古城遺址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站在這片土地上,腳踏兩千年前古人的足跡,面對著一座座殘垣斷壁的古城,我們似乎又回到了過去,一幕幕的繁榮與衰敗,一幕幕的刀光劍影在腦海中掠過。也只有親自站在這,才能真實地感受它們當年的輝煌與燦爛。

責編:李菁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