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居延文化 > 正文

16燧:甲渠塞第十六燧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6日 15:39)


第十六烽燧遺址

烽燧駐軍住所

  漢代居延障塞設施、烽燧

  烽燧排列體系:

  居延烽燧線的排列,大體上是形,有人稱之為“工”字形。鼎新以南的甘州河(即黑河)與北大河至鼎新地區恰如形成了一個交叉形,沿這兩條河排列的烽燧線,是居延烽燧的較南端者;自鼎新(毛目)沿弱水北上至凱旋村附近(查科爾帖)再繼續延伸北上,在河的東岸分佈的烽燧線,這是居延烽燧的中段;再向北沿東河排列,從布肯托尼東北伸向博羅松治,達居延海的邊沿,這是居延烽燧的北段。

  烽火制度:

  “ 烽燧”是一個詞,有時也可分開使用,即“烽”、“燧”簡言之,“烽”指信號,如烽火、烽煙。 “燧”指施放信號和觀察、瞭望的建築,即烽臺。居延漢簡中的《塞上烽火品約》簡冊,是漢代候望烽燧系統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示警聯防條令,它規定具體要求,協同性高,是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從實踐的要求出發而制定的。例如它規定,在殄北塞當發現匈奴人入侵,白天舉二烽,塢上表一,燔一積薪;晚上則燔一積薪,舉喉上離合苣火,並要求毋絕至明。還規定當“匈奴人入塞, 天大風,風及降雨不具烽火者,丞傳檄告,人走馬馳。”“烽火品約”是由都尉府制定併發布的,上例《塞上烽火品約》是由居延都尉府發佈的,只約束其下屬的三塞(甲渠、 殄北和三十井塞),而從地灣、 金關發現的《塞上烽火品約》零星簡是由肩水都尉府發佈的,約束所轄的肩水塞、廣地塞等三塞,同樣,在敦煌所發現的《烽火品約》簡是分別由中部都尉府和玉門都尉府發佈的。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