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居延文化 > 正文

探索消失的居延文化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30日 10:05)

  2005年5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專家組成的科考探險隊,將重走“草原絲綢之路”,對內蒙古沙漠深處的“居延文化”遺址進行考察。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經濟頻道和科教頻道屆時將全程跟蹤報道,製作大型電視節目《探索消失的居延文化》。

  居延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額濟納河流域,于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遺址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城址遺存13座,遺址分部廣,數量大,時代延續較長,所含文化遺存種類較多。有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細石器的遺存,有秦漢以來的長城烽燧和防禦性遺城址,有屯田河渠遺址,還有大量的不同時期形制的墓葬和宗教寺廟遺址。漢代居延地區農業發展,是漢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作為河西走廊的屏障,在漢對匈奴的戰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破城子遺址,以出土的二萬餘枚漢簡而享譽中外。唐代,為防突厥侵擾,曾在居延築大同城,現今城址猶存。這些分佈相對集中,文化特徵鮮明的文化遺存,涉及了原始文化和有史以來這一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農牧業,宗教,語言文字及生態環境等諸多學科領域,有較高的考古和學術研究價值。同時,也有著潛在開發利用的廣闊前景。

  居延文化探險科考活動將歷時一個月,從祁連山黑河源頭出發,進入額濟納旗,順黑河流域考察沿途的文物和古城遺跡。途經黑城、綠城、紅城、大同城、居延都尉府遺址,直至居延海,全程五百公里左右。

  中央電視臺在這次科考報道中將對“居延遺址”的文化風情、地理環境、歷史遺存和經濟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掃描,以厚重的歷史探密為切入點,展開現代環境治理及保護。

  《探索消失的居延文化》節目定位從文物考察入手,以對古城遺址的探秘發掘為主要表現對象,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從古到今的變化予以關注,而與“居延文化”相關的政治、文化、歷史、經濟、人物命運以及具有情節性的事件也將作為報道的主要方面,最終還是把落腳點放在生態保護和治理這一主題上。

  此次拍攝與以往方式略有不同,不僅以新聞的形式,一天一報,對搶救性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及文物考察中的重大發現適時進行直播或連線,讓觀眾及時了解到文物考察的進展及成果,並且還將同期製作一個大型專題,對居延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深入報道,節目重心從文物考察行動的具體描述轉向對節目興趣點和懸念點的深入挖掘。每天播出的內容都會有所側重與不同,可謂豐富多彩,厚實有序。

  節目將有五個方面的看點:

  第一大看點:最讓人期待的應該是從未公開報道過的13座歷史悠久、規模龐大、保存完整的城池,而每一座城池不論是從建築風格還是歷史上的地位、作用來説都與眾不同。

  第二大看點:除了向遊人開放的黑城之外,尚未開放的綠城、居延督尉府等都將在節目中首次向世人詳細而公開的介紹。

  第三大看點:第一次全面、權威而系統地展示“居延遺址”的歷史背景、沿革變化、人物傳説和歷史猜想等。

  第四大看點:對曼德拉山岩畫進行詳實地分析報道,探究“岩石上的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發展。

  第五大看點:重走“古代草原絲綢之路”,見證當年居延綠洲文化的輝煌。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