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岩石上的游牧民族——曼德拉山岩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4日 13:21 來源:新華社

  蒙語曼德拉山,是漢語中“騰飛、升起、興旺、發達”的意思,阿拉善曼德拉山岩畫分佈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部,與額濟納旗和河西走廊相接,是當時草原絲綢之路從中原通向漠北的一條通道。

  我們科考隊從巴丹吉林沙漠出來後的目的地就是曼德拉山,科考隊決定對分佈在這裡的岩畫進行考察。

  曼德拉山的整個山體都是由各種造型奇特的怪石組成,在阿拉善地區像曼德拉山這樣被風化的山體很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曼德拉山這樣一座奇特的山體,在方圓十余平方公里的地方,大到幾十立方,小到拳頭大小的風蝕原石隨處可見,怪石林立,形態各異,有的像外星人的頭部,有的像一張沙發床,有的則像一個搔首弄姿的猴子,這裡的怪石各式各樣,栩栩如生,與雲南石林,黃山怪石相比並不遜色,在這裡,你可以發揮自己無盡的想象,把這些巨石人性化。

  曼德拉山不同於其他被風化的山體,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整個山體由黑、白兩種不同顏色的石頭組成,為什麼這裡的石頭會出現如此怪異的造型?為什麼會出現黑、白兩種不同質地的岩石呢?

  據專家考證,這裡的白色怪石大部分是花崗岩,而黑色岩石,是在地質形成時,從花崗岩縫隙裏迸發出來的沙磨漆岩石,在數千年前,這裡是海底,岩石經過海水長期沖刷,形成了圓形、橢圓形的雛形;後來由於地質結構的不斷變遷,海底上升為陸地,原石經過風力剝蝕,逐漸形成了如此怪異的形狀。

  在阿拉善考察的這段時間,科考隊可算是體驗到了這裡全年的天氣變化,要不就是晴空萬里,要不就是沙塵暴肆略。上山的時候,開始颳風,風不大,時不時的迎面吹來,還挺愜意。

  在曼德拉山山腳有一間小房,是當地在此設立的曼德拉山岩畫管理所,在這個沒有通訊工具,交通不便利的地方,長年駐守在此的工作人員只有一個。陪同我們來的是阿拉善右旗文化圖書館副館長,姓范,我們戲稱他為“飯館”。

  在范館長的帶領下,科考隊開始向山頂進發,范館長告訴我們,從山腳到山頂,得需要一個多小時,我不禁感到納悶,需要這麼久嗎?簡直是太小看我們的體力了,一個多小時打個來回還差不多。可當我們往上爬的時候,我才真的體會到范館長的意思,別看曼德拉山不高,但是這裡通向山頂的路蜿蜒東西、時高時低,常常看著是近在咫尺的距離,卻要繞好幾個彎才能到。

  一路上,隨處可見黑色岩石上雕刻的各種岩畫,大多數刻畫於石面的南側,以動物為主,有北山羊、駱駝、鹿、牛等動物,也有騎馬、放牧、狩獵、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內容,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游牧民族生活,是游牧民族的真實寫照。從這些生動的岩畫上,我們仿佛能感受到當時游牧民族在此的生活狀況。范館長告訴我們,曼德拉山的岩畫區分佈廣泛,據當地統計,在長約6公里,寬約2.5公里,共計1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有6000多幅古代岩畫,堪稱中國西北古代藝術的畫廊。

  在曼德拉山西山腳下,科考隊發現一個古代遺址,遺址有5個石圈,用花崗岩堆積而成,佔地面積大約有100來平,最大的一個呈方形,我們在這發現了一塊打制石器,從器形上分析,應該是屬於古代遺存,但是由於數量和石器的典型程度還不足以説明它的年代,所以還不能確定遺址的年代。據專家分析,遺址出現在這個環境中,作為早期居住點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是早期人類用來做宗教的遺跡,搞祭祀活動,如果石器遺跡能確定下來,曼德拉山早期岩畫的上線又可以往前提一步。

  看著這些遠古民創作的藝術品,除了驚嘆它的藝術構思,更多的便是一系列迫切了解的答案:它們是什麼人創作的?為什麼游牧民族要在這創作大量的岩畫?而且為什麼選擇在岩石上進行創作呢?

  根據史料記載,最早生活在阿拉善地區的民族是大月氏,大約在據史書記載,最早生活在阿拉善及巴丹吉林地區的民族是大月氐。大約在戰國初年,與大月氏同時生活在這個地區的還有羌人,大約遠在戰國初年。與月氐同時活動在這一地區的還有羌人。而匈奴最初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的區域是漠南陰山及河套一帶,也就是阿拉善及周圍地區,根據這樣的歷史背景,岩畫的作者應該是月氏人、羌人、匈奴人,另外從岩畫中發現的西夏文來看,當年的作者應該還有西夏人。那麼,從這可以推算,這些岩畫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之久。

  在這些岩畫中,有幾幅岩畫令我們印象深刻,一副岩畫上刻着幾行西夏文,我們看不懂,范館長解釋説,這段文字是“懷念自己的姑娘”的意思,有可能是男子渴望見到夢中情人的自白書。岩石上的情書還是頭一次見到,還真有創意,看來,男歡女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不管是幾千年前的古人,還是我們這些現代人,任何人都難免掉入俗套,另一副是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圖,整幅畫呈正三角形,三角形的頂端畫着一個人,旁邊站着一個懷孕的婦女,三角形下面是兩個、三個、四個,到最後發展到四個人,沒有文字,完全用畫的形式錶現了一個家族的發展。岩畫的內容從單純的動物鑿刻,到宗教活動、人類生活的反映,從最初的無序記錄到後來的理性記載,有了質的改變,充分説明岩畫創作已不再是閒暇時的消遣,而是成了游牧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站在曼德拉山的高處,輕而易見遠處的戈壁灘和另一座山峰,這麼大片的土地,幾千年前究竟是什麼樣子,是現在這樣的茫茫戈壁嗎?

  根據地形和岩畫上大量的北山羊、駱駝畫像,我們可以想象,古代的時候,曼德拉山周圍是一個水草肥美的地方,適合養殖北山羊,駱駝,可以承載牧群和游牧民族活動的區域很大。當時曾有許多游牧、狩獵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人們在草場放牧,人在山上休息,當人們發現這種黑色的岩石容易鑿制,適合刻製岩畫的時候,就趁休息時把所看到的一些放牧情況記錄下來。

  下山的時候,風刮得越來越大,空氣中瀰漫着揚沙,整個天空變得不再清透,到處都是黃色的一片。看樣子,沙塵暴要起來了,這麼大的山體竟然擋不住狂風的侵襲,風從縫隙中呼嘯而過,差點把我們吹倒在地,范館長囑咐我們,下山的時候,緊靠山壁行走,小心被風吹下山崖。我們小心翼翼,一步一回頭,看看其他的隊員是否安全,好不容易下了山,本能的舒了口氣,原以為下面的風沒有山上的大,可沒想到毫無預警的一陣狂風,夾帶着沙粒,從側面吹來,這裡的沙不似沙漠裏的細,一粒粒的有西瓜籽那麼大,打在臉上,就像挨了巴掌一樣,生疼生疼。

  我不敢相信,這一片瀰漫着黃沙、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在以前竟是一片草場,而且還是早期游牧民族經常使用的通道。現在呢,除了留在這的岩畫能告訴我們當年水草繁茂的景象外,我實在看不到一絲綠色。難道這是自然對人類濫用資源的懲罰嗎?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後代眼中還會有綠色嗎?(駱漢城、劉霞)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