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居延文化 > 正文

最古老的錯層建築——走近烽火臺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4:04)

  烽火臺,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會認為只是一個放狼煙的土臺子,今天,科考隊在沙漠的腹地,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個保存非常完整的烽火臺。

  專家考證後告訴我們,這座烽火臺是古代居延地區沿額濟納河分佈的軍事警戒設施裏面烽火臺的第十六燧。

  這座烽燧佈局結構非常清楚,烽燧的墻體里加入了芨芨草,芨芨草就像是我們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建築裏的鋼筋,起到給建築物加固的作用。

  從整個墻面可以看出這個烽火臺使用的年代已經非常久遠了,墻體有8、9層,按5到7年或者10年裝修一次這種速度算的話,這個烽火臺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烽火臺的地面是草拌泥做的,並不是直接建在沙土地面上,而且內部還經過了整飾。古代的中原人用石灰做房屋對墻壁的粉飾可以推到兩千年以前,現在這種方法仍然在中國的西北地區使用。看來這是一座內部裝修還不錯的烽火臺。

  這座烽燧內部結構是錯層式建築,有一個煙道直接通上去,可以在煙道下面掬火燃煙。其實,烽火臺燃煙的方式也有幾種,其中有一種烽燧的煙道是需要爬到頂上去點火燃煙的。

  烽火臺的軍事警戒和傳輸信息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烽火來實現的。白晝燃煙、夜晚取火,這是通常的做法,另外還有不同的傳遞信息方式,如:使用旗幟,或者冒不同的煙,甚至煙還分是幾股煙,幾把火,旗幡也分不同的種類,以此來顯示不同的軍事情報。

  在烽燧的內部,我們發現墻壁上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專家解釋説,那裏是古代士兵的生活區,並非意外或戰爭導致的,而是取暖和生活用的地方。當地文管所的負責人説,那是一截暖墻,就像是現在西北地區還在使用的火墻。

  烽燧在我國古代是一個軍事情報傳遞的中轉站,並不是軍事防禦設施,也不是軍事駐地,所以裏面一般人數很少,如果沒有敵情的話,裏面通常只有六七個人。不同的軍事情報從前方傳遞過來,也有些是就地發現的信息,烽火臺把這些信息都傳送出去,它們的任務也就算完成了。

  別小看這些烽燧,在漢朝時期,它們也算是高科技下的産物了,兩軍打仗的時候,它的作用比起現在的預警飛機來説,也毫不遜色。

  在漢代古代烽燧軍事設施的旁邊一般還會設置一個發現敵情的一個軍事設施,這又是什麼軍事設施呢?專家給我們演示了一遍。他把沙土地其中的一塊撥平了,然後解釋説,其實這個軍事設施就是添田,説起來非常簡單,實際上也就是細沙,在道路上鋪一層細沙,當夜晚,在這個烽燧的軍事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如果有人馬悄悄通過添田,那麼他就必然會留下腳印,説著他用手指節在這塊撥平的沙土地面上按下了幾個印記,通過這些腳印,也就可以判斷有多少人馬從這裡通過,又是什麼性質的人馬從這裡通過,由此可以發現敵情掌握情況。

  原來烽火臺旁邊還有著添田這樣一種特殊的軍事設施,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卻很實用,所以一般在軍事設施附近的通道,都會設置這樣的東西。難怪説烽燧在古代軍事中的作用如此重要了。(駱漢城、劉霞、龔敏、朱江、張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