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居延文化 > 正文

尋找消失的古文明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3日 13:59)

  “居延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額濟納河流域,堪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輝煌篇章的“大漠明珠”。其在我國歷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學術價值絲毫不亞於新疆的樓蘭古國。

  居延遺址南起甘肅金塔毛目,北至額濟納旗的策克邊境,西至納林河,東到居延澤。其中分佈了很多重要的城址和重要的遺存。居延地區,自古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

  居延地區古稱弱水,先秦稱“流沙”或“弱水流沙”。秦、漢時稱“居延”。西漢、東漢時期是居延地區最為繁榮的時期。因其控扼古代絲綢之路要衝,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戰勝匈奴後入居延、牧河西。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築外長城延伸到居延。同年發戍甲卒18萬到河西,設居延、休屠兩都尉,後改為“張掖居延屬國”。

  唐代大詩人王維曾出使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千古傳頌的名句。安史之亂時,河西走廊通道切斷,居延地區成為長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也稱為“草原絲綢之路”。

  西夏在居延地區設立“黑山威福軍司”,築建“威福軍城”,即著名的黑城。元代稱“亦集乃路”,在居延要塞設立“亦集乃路總管府”,統領軍政事務。明初這一地區廢棄,清初歸蒙古土爾扈特部所轄。

  居延文化的中心地帶,實際上就是今天的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位於“北絲綢之路“和“龍城古道”的匯合點,軍事和經濟地位都非常重要。

  西漢、東漢時期是居延文明空前發展的時期。公元前121年,大將軍霍去病戰勝匈奴後進入居延並且設立了居延都尉府,就在這裡大規模修築軍事設施,屯田戍邊。在漢安帝時,居延已有居民4700多人。此後一直到西夏國統治的前後五百餘年間,這裡創造了古居延文化。

  但由於戰亂不斷,自然環境發生了改變加上人口急劇增加,居延城開始敗落。二十世紀初,俄國人科茲洛夫等文化大盜在黑城等地大肆盜掘,掠走大量珍貴文物,居延文明才引起了世人矚目。

  居延地區文物遺址文化特徵鮮明,涉及了原始文化和有史以來這一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農牧業、宗教、語言文字及生態環境等諸多學科領域,有較高的考古和學術研究價值。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古代文化地區,現在卻時刻面臨著被沙漠吞噬的威脅,由於居延遺址地處西北內陸,常年乾旱缺水,造成生態環境逐年惡化。大量的大面積的古文化遺存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自然力的破壞。大風將大量的沙土吹入城內或將城墻房址層層剝蝕,許多墓葬被流沙掩埋或被大風吹成空中樓閣。也許用不了多久,它將成為第二個樓蘭古國,被埋葬在茫茫的沙海之中。

  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生態與地理學所的專家組成了一支科考隊,去尋找那些被淹沒在荒漠中的古城遺址,並對這些古城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和考察。我們中央電視臺的幾名記者在新聞中心駱漢城老師的帶領下,和專家一起對黑河流域的古城遺址進行報道。

  考察隊將沿著居延文化的發祥地——黑河上遊出發,從南到北穿越甘肅、內蒙,最後達到內蒙的策克邊境,預計這次考察將為期20天左右,全程3000多公里。

  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考古所的專家介紹説,居延文化在我國歷史上的漢代和唐代兩個盛世都曾經發揮過重大的作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他還對這次考察活動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認為這次居延文化考察主要是探尋古代居延文化的脈絡,揭示古代居延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現代居延綠洲、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問題提供數據和資料。(記者:駱漢城、劉霞、龔敏、朱江、張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