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制度公平方可阻擋“弱勢心理”蔓延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1日 1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薛世君

    收入差距加大導致國民“弱勢心理”蔓延,不但農民工、大學生、小商販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甚至在國企、外企有著固定工作月收入上萬元的“白領”、“金領”們也自認弱勢,“大學教授也是弱勢群體”,“醫生是絕對的弱勢群體”等聲音也不絕於耳(11月11日《人民日報》)。

    農民工吃苦受累還被城市排斥,大學生自命不凡卻“現實很骨感”,小商販起早貪黑勉強糊口,他們自認“弱勢群體”並不奇怪, 奇怪的是白領、金領、教授、醫生這些“體面職業”竟然也説自己是“弱勢群體”,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更有甚者,連“房地産商是弱勢群體”、“官員是弱勢群體”的説法也“橫空出世”,直讓人瞠目結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實指出,“弱勢群體”有三大標準:收入消費低、就業不穩定、缺乏社會保障,以此衡量農民工、大學生、小商販,大體不差,收入差距擴大的解釋還説得過去,但白領、金領、教授、醫生收入不錯、工作穩定,為何還喊“弱”?有句俗話説得好,“人比人,氣死人”,不光是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競爭的不公平、相對剝奪感的生發——同一單位同工不同酬;同是拿養老金,機關單位就比企事業單位職工高出一大截;都符合條件,公務員招錄時偏偏幹部子女“近水樓臺先得月”,上演“權力通吃”的活劇——都是“弱勢心理”的酵母。

    更何況面對不公,你得憋著,稍一反映,説不定就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甚至會有把自己“上訪”成精神病人的危險。人不怕窮,怕的是一直窮,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人不怕冤屈,怕的是有冤無處伸,有屈沒處訴,公平公正難尋。這種面對權力尋租的無助感,利益和權益表達渠道的阻塞,才是“弱勢心理”蔓延的深層原因。

    但似乎又不僅限於此,房地産商沒啥“相對剝奪感”吧,都是剝奪別人,官員也沒啥權力“無助感”吧。利益表達渠道更沒問題,規則就是官員制定的,而房地産商則是強勢利益集團——每遇樓市風雲變幻,中房協之類利益代表就積極“上書”。那房地産商和官員的“弱勢心理”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

    就某種角度而言,政策朝令夕改,政府今天托市明天打壓,房地産商淹沒在不明朗的政策環境中,當然會覺得心裏“沒底”,吃胡蘿蔔的時候挺好,大棒一來,不就“弱勢”了嗎?官員也有官員的苦衷,比如周久耕,因一言之失被“人肉搜索”,面對洶湧民意而被打翻在地時,肯定有一種“現實無力感”;再如李剛父子,本來是一起交通肇事案,就因官員身份而衍生很多微妙民怨,説不定,恰是李剛父子最希望此事能依法處理,好讓事件回歸交通案件本身。

    在一個規則不明確、環境不公平的博弈過程中,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弱者”,病人感覺被醫生開了高價藥“弱勢”了,説不定轉眼這名醫生就被“醫鬧”搞得焦頭爛額;一名房奴今日還被開發商毀約漲價,出離憤怒,明日開發商就有可能在拿地時被地方政府坐地起價,敢怒不敢言;釘子戶被官員威脅強拆,徒嘆無力,説不定第二天這名官員就會因為一句“雷語”而被洶湧民意摘掉“烏紗帽”……制度環境的不確定性,註定了每個人都可能隨時淪為“弱者”,“弱勢心理”自然也就隨之不去。所以,阻擋國民“弱勢心理”的蔓延,必須建立清晰明確的規則,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通暢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公平的博弈環境。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