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晏揚:回購衛生院是公共服務的“撥亂反正”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7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杭州市余杭區政府近日宣佈,當地原有的29家民營股份制衛生院除一家轉型為民營醫療機構外,其餘28家衛生院全部由政府財政斥資3億元收回。2002年至2003年,余杭區對鄉、鎮、街道衛生院進行股份制改革,將原由政府和集體開辦的29所衛生院全部拍賣,共拍得7500萬元。(新華社10月25日)

  幾年前以7500萬元賣出29所衛生院,現在以3億元回購28所衛生院,余杭區政府的這筆“買賣”虧大了。可能很多人為政府做了“冤大頭”而憤憤不平,為納稅人為政府決策失誤埋單而鬱悶不已,實際上,近十多年來,很多地方政府都做了類似的出售再回購的虧本“買賣”,如果説這是一種決策失誤,那麼這種決策失誤更多地與當時的社會風潮有關,準確地説與一度的“泛市場化”風潮有關。

  在計劃經濟年代,市場經濟曾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在計劃向市場轉型年代,“市場化”又一度被我們視作萬能靈藥,似乎任何經濟社會難題,只要實行市場化便迎刃而解、萬事大吉,我們甚至沒來得及領悟市場經濟的真諦,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醫療市場化、公交市場化、住房商品化、教育産業化,市場化不僅被等同於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被簡而化之為漲價。正是在這種“泛市場化”風潮之下,很多地方紛紛將公立醫療機構改制為民營醫療機構,余杭區亦不例外。

  但醫療市場化必然面臨的困境是,民營醫療機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己任,提高醫療價格、藥品價格幾乎成為不二選擇。余杭區的情況就是如此:為提高經營效益,大處方司空見慣,衛生院的藥品收入佔到全部收入的80%至90%;為降低成本,股東們普遍不願再投入;為減少人力開支,大量聘請臨時工;由於醫療服務水平差,醫患糾紛頻發,群眾滿意度下降,醫療人才流失嚴重……鐵一樣的事實表明,醫療市場化犯了方向性錯誤,醫療機構民營化是一條走不通的歧途,政府“甩包袱”、當“甩手掌櫃”的結果是老百姓的利益受損。

  現在,包括余杭區在內的許多地方紛紛回購民營醫療機構,雖然花費不菲,卻是必須走的“回頭路”,回購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觀念和政策的“撥亂反正”。這一段彎路警示我們:市場化不是萬能靈藥,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互不混淆,這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但願這樣的彎路我們以後不會重走。(晏 揚)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