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五中全會凸顯三個關鍵詞:民生、風險與改革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 1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改善 民生、 風險決策與綜合 改革"是五中全會體現的三個關鍵詞,”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研究員接受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專訪時説。

  劉尚希説,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歷史轉折時期的一次重要會議。無論從全球來分析,還是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歷史正處於一個分野的重要時期。以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標誌,世界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戰國時代”,多元化、多極化、多樣化以及矛盾的多邊化日趨明顯,全球公共 風險不斷擴大。

  以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擊為標誌,我國的經濟社會政治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政府與公民的關係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從以政府為中心逐漸地轉向以市場、社會、公民為基礎。這意味著我國無論是發展,還是 改革,都需要擺脫路徑依賴,實現發展方式的轉換和 改革方式的轉型。

  民生 劉尚希表示,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五中全會凸顯出三個關鍵詞: 民生、 風險與 改革。 民生是發展、 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適應各族人民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改善 民生,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是未來五年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

  發展是硬道理,經濟蛋糕不做大,就失去了改善 民生的物質基礎。同時,科學發展,更是硬道理。不轉換發展方式,發展就不可持續,經濟增長的質量就不可能提高。又好又快地發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這樣才能改善 民生。

  另外,保障和改善 民生,需要通過收入分配的合理調整,提高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還離不開政府的公共服務,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更是必不可少。

  建立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社會安全網,也是保障 民生的重要制度基礎。圍繞 民生這個目標,需要解決一系列達成這個目標的各種複雜矛盾和問題。可以説,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全新的,需要尋找新的方法來解決。

  風險 在實現 民生改善這個最終目標的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會面臨著各種 風險的挑戰。劉尚希認為, 風險意識、憂患意識、抵禦 風險意識的凸顯,是這次五中全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儘管直接表述 風險這個概念的地方不多,但 風險意識強烈,充分認識到實現目標的艱難。

  劉尚希説,把加快轉換經濟發展方式視為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表明發展方式的轉換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而是高難度的複雜問題。“五個堅持”的表述更是表明了轉換發展方式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任務,否則,就無需“堅持”。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 改革開放等等,這都需要不斷“堅持”。

  未來是不確定的,有許多無法預見的 風險在等著我們,要靠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去闖過一道道難關。樹立牢固的 風險意識,以 風險理性去應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才可能獲得一個確定的結果,實現我們的目標。

  改革 “ 改革是實現目標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的根本動力。當下的 改革不再可以"重復昨天的故事", 改革本身也面臨著 改革。”劉尚希繞口令式的話充滿智慧和啟迪。

  劉尚希表示,在經濟、社會、政治各個領域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糾結在一起的時候,任何單項的 改革都已經不能奏效。我國的 改革已經進入一個全面綜合 改革的歷史時期,經濟 改革的單兵突進已經失效。經濟 改革、社會 改革和政治 改革等各項 改革協同推進,意味著原有的 改革路徑、 改革方式、 改革方法都已經不合時宜,如何推進新的 改革,這同樣需要創新。

  面對新的 改革環境和條件,以及新的 改革對象,我們 改革的理論準備是不足的,尤其是社會 改革等方面的理論準備,相當欠缺。拿來主義肯定行不通,以國外的東西為樣板,打著借鑒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旗號,照抄照搬,將會導致巨大的 風險,帶來 改革災難。

  改革是實踐性極強的人類活動,國外現成的理論和做法都不足以證明在中國的適應性。如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來實行全面綜合 改革,將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沒有捷徑可走。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