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于澤:當我們盯著局長時科長笑了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0日 08: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對腐敗官員進行分門別類,再有針對性地提一些反腐策略,是很多反腐專家擅長的。最近,“兩手幹部”成了一個熱詞,有媒體斷言,預防“兩手幹部”腐敗既是幹部隊伍建設的一個重心,也是當前反腐倡廉的一個重點。似乎腐敗出現新動向,反腐重點要變了。

  所謂“兩手幹部”,按新華網最近的描述,是指資歷學歷不淺、政績業績不菲、功勞苦勞不少,幹工作有一手,工作實績很突出;但在搞腐敗上也有一手,貪污腐敗也不差。媒體列舉的典型包括上海市委原書記陳良宇、雲南省原省長李嘉廷、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等,人數眾多。

  按這樣的“定義”,絕大多數腐敗官員都可能對號入座,“兩手幹部”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但凡幹部操權守職,要麼自身本領過硬,能幹事;要麼善作秀,溜須拍馬有一套,這也是能力的一種表現。以老百姓視角觀之,兩種幹部有天壤之別;但在圈內人看來,是領導幹部就會有一手。所以幹部一腐敗,不就成了“兩手幹部”?

  這不過是玩概念遊戲,給腐敗分子戴上一頂新帽子,而不可能是反腐新發現、新突破。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其名作《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無止境地求新求變,它使人們的文化與生活失去傳統。現在我們進行反腐研究,似乎也是對“腐敗”這種傳統概念厭倦了,要用新概念給人新鮮感,並樂此不疲。

  反腐專家尋找新鮮感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停地對腐敗進行分類,然後命名之。最早的反腐敗分類認為,腐敗幹部都是些放鬆學習、不改造世界觀的人。後來提出了“59歲”現象。不久,説少年得志的中青年幹部因為忘乎所以,容易把持不住。後來衙門分肥瘦,説清水衙門也出大貪。再後來説處級幹部出事最多,又説縣委書記是腐敗重災區。每次新的分類與命名出爐,總引起輿論熱議,策士獻策。

  分門別類,重點治理,其實並沒有解決問題,人們只是被新的分類與命名吸引過去。其實,衙門無論肥瘦,總有貪官;職務不分高低,都有落馬。現在強調重點關注“兩手幹部”,似乎要對那些能幹的幹部特加小心。但從情理上講,難道因為幹部能幹,就特別防他一手?從操作上説,誰來認定能幹的幹部,再由誰來特別監督他們?分類容易,設想一種特別關注只需靈機一動,但實踐往往證明那是紙上談兵。

  對腐敗分類不止,其實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略了腐敗本質。羅素認為,權與錢是很容易轉換的,而且它們天生想合二為一。權操在人的手中,人性是有弱點的,很容易受到權錢交易的誘惑,這就是“權力容易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的道理。我們需要一種“腐敗整體觀”:權力腐敗,與權力類別無關;而要反腐,關鍵是消除不受監督制約的絕對權力,而不是對權力進行分類。

  我們似乎總入不了反腐敗的正題,正題難解,這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被腐敗分類學誤導了,我們投入過多財力與時間,反而被分類學家牽著鼻子,盡繞彎子。當我們關注處級幹部時,廳級、科級幹部笑了;當我們關注59歲幹部時,35歲、45歲幹部笑了。如今我們重點關注“有為幹部”,“無為幹部”可能也會笑起來。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