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子慶:別把“申遺”搞成“生意”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2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隨著“中國丹霞”地貌成為中國的第40項世界自然遺産,一時間中國又掀起了“申遺熱”。各地政府在申遺上的花費可謂不遺餘力:“中國丹霞”申遺&&的湖南崀山所處的新寧縣,為這一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8月11日《廣州日報》)

    目前,中國已擁有40處世界遺産,規模排名全球第三。這對於一個“申遺”起步較晚的國家來説,堪稱“成績斐然”。當然,這份成績單夾雜著太多的狂熱。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願,其中列入預備申報清單的項目有60多個。

    有人説,“我們沒有理由把祖先的遺産當商品對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傳承人類文明。”而在一些地方,遺産的文化價值儘管也被捧上天,但最終落腳點卻是經濟價值。如此“申遺”模式十分符合“投入-産出”的經濟模式。例如年財政收入剛過2億的新寧縣為“申遺”“豪賭”了4.5億,是為投入;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申遺”前每年門票收入不足1000萬,“申遺”成功6年後這一數字已經達到7300萬元,是為産出。各地正是在看到高回報之後,才不計成本地高投入。

    “申遺”的“投入-産出”模式,説穿了就是把世界遺産視為“提款機”。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政績因素。如此依利益而行使得遺産不再凸顯文化價值,而僅僅是一個用來營利的商品,甚至哪天遺産有礙更好的獲利項目,便會被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顯然,在狂熱的申遺背後,涌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這種狂躁心理促使一些地方對遺産的利用,是完全功利化的。於是,問題就在於一些地方的利益觀是短視的盲目的狹隘的,使遺産陷入一個重開發輕保護的惡性循環中,這既嚴重損害遺産固有的文化精髓,有時連地方孜孜追求的經濟利益都難以保障。比如,武陵源風景區“申遺”成功後的短短幾年內,景區內冒出賓館、飯店、棚點等違規建築達30余萬平方米,被世界自然遺産委員會“黃牌”警告後,景區為將違規建築物拆除,花費高達10億元人民幣,比已獲得的經濟收益高出數倍。這印證了高收益就高風險,把“申遺”視為賭局去搞,風險自然也會是“潛伏”在生意中的一枚地雷。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