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禹:地震的記憶裏不只有眼淚紛飛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14: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不哭不正常,哭亂不至於”,這是一位友人與老父相攜觀影后發來的感受。顯然,不能要求馮小剛製造的這枚催淚彈對所有觀眾都起到勢如破竹之效,但《唐山大地震》,無疑已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新高度。

  有高度,就難免有傳説。這幾天風靡全國的一個傳説是,所有的觀眾在走進電影院之前,都會將預備擦眼淚的紙巾武裝到牙齒。紙巾會脫銷或者漲價嗎?反正在某人肆意宣講“綠豆治百病”的那段日子裏,綠豆是在漲價的。

  此時再用文字來渲染被馮氏催淚彈招出的眼淚,已畫蛇添足了。所有的眼淚都值得被尊重。那就再説説眼淚之外的地震記憶吧。每一個人的地震記憶,都有價值。越是全民淚眼婆娑的時候,越值得為眼淚之外的記憶,也補記一筆。地震撕裂了大地也撕裂過人生。它留下的,不僅是尊貴的眼淚。

  《唐山大地震》的一個核心情節是媽媽在生死關頭選擇了弟弟,放棄了姐姐。這是整枚催淚彈的拉環兒,引信。越來越有“人民導演”范兒的馮小剛,擅長講故事,取自生活,高於生活。我再給他添個原型——1976年那地動山搖的一夜,北京清華園,一棟劇烈搖晃的教工宿舍樓,一位楊老師在剎那驚醒之際,一把將6歲的兒子夾在了腋下,同時呼喊著讓9歲的女兒在父母身前獨自奔出。

  這或許是一瞬間的選擇,或許根本就談不上選擇。這樣的細節,剎那間,會同時出現在千萬個家庭裏。那姐弟倆後來在成長路上,從來沒做過以下推敲:老爸怎就不能把女兒也一把抓進懷裏呢?

  藝術高於生活,所以藝術會設置一個極致的選擇。其實生活最終仍高於藝術,因為生活往往不提供極致的案例,所以更難以表達,更接近複雜。那一晚,還是清華園那棟普通的宿舍樓,第一個奔出樓門的,竟是住在最裏面一戶的一位70多歲的小腳老太太。全樓人後來圍著老人家,認真推敲過為什麼她在奪門而出時具有如此非凡的表現。

  老奶奶淡定地回答:年輕的時候,俺是村裏的婦救會長,每回鬼子來,都是俺招呼大家衝出村子往後邊山裏跑,從來沒被鬼子追上過。

  汶川地震後,我曾經在漢旺鎮的廢墟裏徘徊。一位30多歲的女子,執著地扛著一個小五斗櫥,從廢墟深處走來。我去扶她,搭話。家沒了,別灰心,我的語境是跟這眼前有形的廢墟相關。女子的回答如此簡短:房子沒了算個啥,人都沒了,跟我有關的人,都沒了。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