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 >

吳睿鶇:麥當勞的“問題”為何美國先發現?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6日 17: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日前爆出,麥當勞出售的麥樂雞含有兩種化學成分:一種是含有玩具泥膠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一種則是從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對苯二酚”。昨日,麥當勞中國公司對此發函回應稱,這兩種物質含量均符合現行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和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表示正在密切關注此事。據了解,上述物質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日常檢測項目。(《新京報》7月6日)
 
  從目前這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來看,大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國內權威聲音上,普遍認為,國家監管部門應儘早向社會公佈,麥樂雞的兩種化學成份,是否對人體有害。令人遺憾的是,到眼下為止,只聽到麥當勞“自證清白”,負責餐飲食品安全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仍然失聲不語。
    
  儘管國家監管部門,向公眾發佈食品安全調查結果,很有必要,但筆者發現的食品安全領域內一個共性問題,更應引起重視。這就是,近年來,事關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無論是“蘇丹紅”風聲鶴唳,還是“強生”膽戰心驚,以及PVC保鮮膜含致癌物質,總是國外相關機構發出警告信息後,國內的監督管部門才開始行動起來。一連串的事件讓人産生疑問,我們的食品藥品安全信息為何總當國外的“跟屁精”。
    
  究其成因,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制度的空缺,使國內信息安全調查總是慢半拍。在國外,要求收集信息必須準確,並要在研究單位、政府機構、糧食生産與食品加工企業及消費者之間進行有效交流,以便增加透明度,努力促進食品安全。同時,收集其他國家的食品安全信息並開展交流。譬如,日本建立了及時有效的從國際組織及海外各國收集信息的機制。而在國內,不僅內部食品信息交流網絡,尚未架構起來,而且與國外信息交流,更是少的可憐。

    檢測標準嚴重滯後,更讓洋品牌常常在出現安全問題後,總是表現得傲慢無禮。在很多情況下,國家質檢部門不是不想向公眾及時發出安全信息,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説,我國1996年出臺《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其中規定禁止將“蘇丹紅一號”作為食品添加劑用於食品生産。但10年後發生蘇丹紅事件後,國家仍還沒有出臺統一的有關“蘇丹紅一號”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再以麥樂雞所含的化學物質為例,由於目前對這種物質沒有國家統一的易行的檢測標準和手段,只能任其自説自話,信口雌黃。
   
  説到底,食品安全信息的準確及時發佈,考驗著一個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智慧。安全信息警告為何總是先國外後國內,無疑給我們提了個醒:信息交流機制如何架構,信息披露機制如何做到暢通無阻?國內安全檢測標準的缺失如何儘早彌補?類似問號都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儘早拉平拉直。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