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 >

丁永勳:“同城”善待農民工,也是城市的一個機會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30日 0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武漢市有一條以農民工唱“主角”的606路公交線路,車隊82名駕駛員中,78人是農民工。在獲得“同城待遇”和相應的社會保障之後,這些農民工幹勁十足,獲得榮譽無數,創造了公交服務的“606標桿”。有乘客感慨:“606路行車準點,可以用秒來考核。”(《新華每日電訊》6月29日1版)

  熟悉武漢的人,都會對這裡的公交服務有“深刻印象”。在網絡論壇上,至今流傳著網友總結的武漢公交的“生猛”事跡:有人説,武漢公交車司機的水平世界超一流,衝進F1絕對沒問題;還有人説,在武漢坐公交車,有坐噴氣式飛機的超值享受。公交車臟亂差,司機喜歡飆車、開賭氣車,還經常曝出打人或者被打的新聞,這幾乎成了武漢的一個另類“標簽”。坐車的膽戰心驚,開車的也一肚子委屈,很多公交司機也抱怨待遇低、壓力大,“早就不想幹了”。

  如今,606路農民工的加入,起到了“鯰魚效應”,促進了公交服務形象的改善。事實證明,獲得平等待遇的農民工,更加珍惜寶貴的工作機會,願意幹一些城裏人不願幹或者幹不好的工作;農民工更懂得受歧視的苦,所以更能夠平等待人、真誠服務。

  當然,武漢農民工當上公交司機,只是一個縮影,區區幾十號人,更多的可能是櫥窗意義。其實,在城市的各個崗位上,到處都有農民工的身影。離開億萬農民工,很多城市將無法運轉,城裏人的生活,也將面臨停擺的威脅。只不過,城市在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往往卻不太願意及時、平等地給予其應得的待遇和保障。而既有的各種門檻,也在城市中製造新的二元結構。

  打破戶籍和身份限制,給予農民工同城待遇,這樣的呼聲日漸強烈,但一旦觸及切身利益,很多人又變得猶疑不定。不僅一些城市管理者害怕增加負擔和壓力,擔心城市變得更臟更亂,一些普通市民也擔心會被搶走工作崗位,分走原有的福利。

  其實,把農民工視為城市的負擔和累贅,以為他們是來分享優質資源的,是一種充滿偏見的短視。且不説“以人為本”“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不説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是基本的公平正義,即使只從有利於城市發展的角度考慮,給農民工以平等待遇,創造條件讓他們融入城市,對城市來説,何嘗不是一個機會,何嘗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道理其實很淺顯,沒有一個大城市的繁榮,不是由移民共同參與創造的。人不僅是資源的消耗者,更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尤其是在“劉易斯拐點”到來,人口紅利衰減的情況下,人,更將成為各地爭搶的重要資源。

  有良知和遠見的城市管理者,應該感念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作出的貢獻,並像對待戶籍人口一樣對待他們,推動其儘快融入城市。各級政府的民生投入清單,也應覆蓋非戶籍的外來人口。這不僅是城市管理者的責任和義務,從長遠來看,也能增強城市的活力,帶來改善城市環境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即使只算經濟賬,也是一筆“賺錢的買賣”。武漢農民工公交司機的積極效應,就是明證。

  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規模城鎮化帶來的龐大市場需求,是中國經濟讓很多國家艷羨的獨特優勢,如果一些城市還將其視為包袱拒之門外,不主動創造條件讓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必將錯失重要的發展機遇。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