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 >

郭兵:官員被盜為何總能引來腐敗猜想?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3日 16: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現金、玉石、水晶、名人字畫,南京一副廳級幹部把這些財物鎖在保險櫃裏。可是沒想到自己住的別墅遭了賊,保險櫃被連鍋端了。好在警方很快破案,價值40多萬的財物再次物歸原主。(6月13日揚子晚報)

    一樁哪怕再尋常不過的盜竊案,只要涉及“官員”這個敏感的字眼,馬上就會引來輿論的格外關注,這則新聞自然也不例外。從文後跟帖看:有的強烈建議有關部門“對該官員展開調查”,有的詼諧調侃偷盜者為“俠盜”、“義盜”,有的憤而感言“這個世界已經無官不貪”……民眾在潛意識中,早已將涉案官員本能的歸入貪腐之列而大加鞭罰。這不免引人深思,原本尋常的官員被盜案,為何總能引來民眾的腐敗猜想?

    這類腐敗猜想,乍看上去似乎不夠理性。雖然早有聽説,某些盜賊專門瞄準官員下手,據説這樣做既“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強”,因為貪者心虛,往往不敢報案。但這不過是道聽途説,靠盜賊來“驗證”貪官,終歸是不靠譜的。就像本案中的這個廳官,雖然被盜物品從表述上看“玉石字畫”很搶眼,但其價值不過40萬元,如果該官員是一位收藏愛好者,憑藉正當的收入來源也未必沒有這個實力。毫無依據的將其定為貪官,輿論似乎顯得有些武斷而偏激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公眾之所以有上述“非理性貪腐猜想”,一方面是在當前腐敗高發的現實語境下,民眾對官員“群體性質疑”的一種另類反映;另一方面,更是對官員監管缺失,特別是對官員財産毫無知情權的一種“恐慌性反映”:人們在什麼東西都看不到的黑暗中,自然容易本能的懷疑一切。

    問題的癥結再次指向官員財産申報制度。由於缺乏這一制度,人們看不到官員的具體財産及其合法來源,眼前可謂漆黑一片。而現實中能看到的,卻又是腐敗高發,且貪腐數額屢創新高,這只能促使公眾往往以最壞的惡意作出種種無據的猜想。很顯然,這種“非理性貪腐猜想”,也許有助於我們認清一些貪官污吏,卻也有可能無意間中傷個別清廉官員。但這不是民眾缺乏理性的悲哀,而是現實缺乏制度的悲哀。

    可以想見,只有在官員財産申報公示制度全面推行的那一天,官員清濁分明,一切有據可查,這才能徹底斷絕民眾質疑的慣性,到那時,“偷盜者為俠,被偷者為貪”的黑色思維自然也就沒了市場。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