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長久以來,“住有所居,民有所依”,都是全體國人的住房夢想。這個夢想非常樸素,也非常簡單,卻不易實現。直接原因是,房價太高作為一種殘酷的現實存在了太長太長的時間。
2011年4月17日,中央出臺“新國十條”,此後,住建部等中央部門又督促各地方政府出臺適合本地的“限購令”。雖然公眾對於“國四條”、“國八條”等限購政策的疲軟慣性已經習慣甚至有些麻木,但是,號稱“史上最嚴厲”房控政策的“新國十條”以及在此意見指導下的地方“限購令”還是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2011年三、四季度,房價終於有了“挺不住”的意思:樓市成交量直線下降,北京等城市的樓市成交量在2月份甚至創下近幾年來新低;部分無力承擔銀行貸款的房地産老闆,選擇了逃跑,扔下一片片的爛尾樓;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之前非常罕見的“房鬧”現象,許多已經買房的業主開始對於新售樓盤的打折與降價行為産生不滿……“限”字,也在許多媒體的2011年年終盤點中,被評為“年度漢字”。
但房價穩住、成交量下降仍不是公眾的最終訴求,對於許多城市“夾心層”和“蟻族”而言,買房仍然是奢望。更嚴峻的問題是,在今年年初,許多城市包括個別大城市開始改變了限購政策,“限購令”——已經被公眾看到了地方政府的鬆綁之勢。
雖然溫家寶總理在年前多次公開承諾“限購政策不會在2012年放鬆”。但是,地方政府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決定了,早晚會有地方政府因為扛不住行政成本的超高開支以及GDP數字縮水而改變對房控政策的態度。幾天之前,上海放寬了二套房限購政策,之前,成都、佛山以及一些三線城市也都開始了放鬆限購政策的試探。在筆者看來,這並非偶然或巧合,樓市下跌不只是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壓力,與房地産相關的許多産業,也不想看到市場縮水的現象,對市場進行公關,是早晚之事。
房價未跌、樓市限購出現鬆動跡象的語境之下,保障房的供給就顯得特別重要。去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對於保障房建設任務,我們看到了一個可觀的數字——3600萬套。在2011年,各地政府必須要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在此之後,我們看到了轟轟烈烈的建設場面,地方政府一把手親自抓的場景更是頻頻出現。對於那些即將住進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群體而言,這自然是可以期待的幸福。
保障性住房的成績是非常顯著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全國開工建設保障房超過1000萬套,比原計劃提前1個月完成目標任務。然而,速度與質量,往往是一對孿生的矛盾體。保障房不能保障質量,“樓裂裂”、“樓歪歪”也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出現機會。在個別地方,許多低保戶甚至聯合起來拒絕搬進新房,他們不想住進拿工廠車間改造成的劣質房屋。除此之外,圍繞保障房的醜聞,還有“開著寶馬住保障房”之類的現象。反映出的問題是,保障房政策好似在大快幹上的速度中,變成了一種“應景式關懷”,雖然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也不排除個別地方應付了事的做事態度。
2012年,至少現在看來,房價仍然未有大幅度下降;保障性住房建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許多城市中的低收入者也住進了新房,但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因此,“住有所居,民有所依”夢想,總體來説,依然照進現實,依然值得期待。
古語講的好,“有恒産者有恒心”。擁有住房,不僅關乎基本住房權利的保障,更關乎到社會幸福指數的提高。這依仗于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對於民生關注度的提高,更必須建立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礎之下。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缺少一部《住房保障法》,在法治社會之中,這不免是一種遺憾。希望這部法律早日完成起草並通過,希望公民的住房權利早一點由政府政策上升至法律制度的層面,至那個時候,“住有所居,民有所依”夢想才會擁有可靠的基石。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