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151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教育公平是“底線公平”

教育公平是“底線公平”

社論 2012年3月03日 07:16

從北京關閉打工子弟學校引來爭議,到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3元營養補助;從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聲勢浩大,到美國“虎媽”、香港“狼爸”紅極一時;從校車事故吞噬多條未綻放的生命,到幼兒園亂收費招致一道又一道禁令……無論是教育理念、教育投入還是教育體制、教育方法,事關教育的新聞,屢屢成為社會熱點。今年兩會上,教育也無疑將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林林總總的問題,説到底,是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這裡所説的公平,是一種廣義的公平。打工子弟學校的問題,涉及城市中不同人群受教育權的公平;幼兒園亂收費的問題,涉及的是不同教育階段的公平問題;而校車安全引發對教育投入的關注,關係到有限的錢怎麼花的公平問題。即便如“虎媽”、“狼爸”這樣教育理念的討論,背後也有一個如何防止在教育資源的分配進行惡性競爭的問題。

我們説:知識改變命運。這意味這,教育讓更多人獲得機會,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從而給社會注入流動的力量。對於一個社會,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一種“底線公平”、“起點公平”。其他方面的不公平,可以通過教育公平加以彌補;而教育的不公平,最終將會固化社會階層、撕裂社會融合、消解社會共識。這正如培根所説:“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窮。”

中國的發展進入了高速時代。高速意味著資源的流動和分配更快,也使得“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在教育資源上,同樣如此。“擇校費”如同毒瘤,接受相同教育的社會成本增加;“超級中學”大量出現,優質教育資源分佈難言合理;而“寒門難處貴子”的説法,也得到了重點高校農村生源日漸減少的佐證……作為一種準公共産品,教育在市場和公益的糾結中,難以實現最優分配。

教育的公平,不僅是受教育權的平等,也是教育機會的公平,更包括教育效果的均等。從個體角度看,動輒上萬元的學費、擇校費,讓受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就業招聘會上涌動的人潮,逃離“北上廣”的無奈,卻又折射出教育産出的有限。“贏者通吃”的社會中,教育不斷增大的投入産出,也讓不少寒門子弟選擇了更為現實的人生路徑。這些,在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中,折射出教育不公的存在。

教育資源、機會的不均等,也源於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平”作為一種社會和制度資源的流失。農民工子弟無法在城市中享受均等的教育,根本上源於城鄉二元體制下捆綁著人的戶籍制度;而重點大學、重點中學中寒門學子比例的下降,則折射出在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上種種制度的缺陷甚至缺失。

在某種程度上,教育領域存在市場的失靈、社會的失靈、制度的失靈。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更為有力有效地介入,成為回答“窮孩子是否有春天”之問的必選項。需要通過財政杠桿、政策杠桿,打破市場集中帶來的優質教育資源壟斷。加大教育資源的擴充,以發展促公平;正視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以資源配置促公平;也要健全保障制度、動員社會力量,以資助體系來促公平。

教育部長袁貴仁曾説,教育公平應作為國家基本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也是教育界未來十年的工作重點。然而,如果跳出教育看教育,也會發現,教育公平的問題,不僅是教育系統內部的問題,農村教育落後於城市教育,中西部地區教育落後於東部地區教育,背後都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或許,只有在統籌城鄉、統籌中西部的基礎上,才能統籌好教育公平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説,教育制度的改革發展,需要納入改革的大盤子中,有區域經濟平衡、社會管理創新、收入分配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等的變革,也才會有教育公平的真正實現。

中國非常識:鄉鎮教育難題求解

兩會評論頻道

2012全國兩會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