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154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雷鋒精神土壤長出慈善之花

作者 王石川 2012年3月4日 07:25

“一別五十載,從未曾離開”,50年前,一場意外事故,雷鋒不幸倒地犧牲,但雷鋒精神閃亮矗立。人們學習雷鋒,往往學習他熱愛國家,學習他助人為樂,學習他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學習他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學習他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不管時空多麼變遷,這種價值內核不會褪色。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們不可能重回雷鋒生活的那個時代,雷鋒精神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下也勃發出了新的外延。

正如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雒樹剛日前所稱,在傳承雷鋒精神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人們對於雷鋒精神的理解也越來越具有時代的特色。50年來,雷鋒精神的基本內涵沒有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具有了時代的氣息。

何謂新的時代氣息?答案不一而足,懷持慈善精神,踐行社會公益當在其列。在雷鋒那個時代,沒有互聯網,更沒有微博,儘管人們樂善好施,但民間慈善組織付之闕如。今天,傳承和豐富雷鋒精神的形式更多元,也更時尚。比如被稱作“當代雷鋒”的郭明義,從義務獻血到資助貧困學生,從發起組織“愛心團隊”到開實名微博集散愛心,他所做的善舉多數都不是雷鋒做過的,以組織“愛心團隊”為例,這一行為帶有強烈的公益性質,但雷鋒沒有做過,郭明義做的與雷鋒做的有出入,但能説郭明義不是雷鋒傳人,不是當代雷鋒嗎?

學習雷鋒,不是複製雷鋒,而是在其精神內涵的基礎之上發揚雷鋒精神,使雷鋒精神的外延更開闊,更適應時代需求,更契合老百姓所思所需。慈善,是丈量人心溫度的一把標尺,是衡量社會文明指數的一個標桿。多年來,我國慈善事業雖有長足發展,但遠遠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當然,推動慈善業發展,趕超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過激活人們內心的良善,形成人心向善的社會景觀;通過制度變革,使民間公益組織蓬勃生長,卻大有可為。

事實上,政府正在著力打掃制度障礙,比如前不久,廣東省推進社會組織體制改革,備受輿論好評,其要義在於,一是將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二是積極推行“一業多會”,引入競爭機制。給民間組織鬆綁,讓民間公益組織更能施展手腳,必然能夠助推社會公益發展。同時,公立慈善機構也需不斷改革,以取信於民。慈善事業被稱為“玻璃缸裏的魚”,惟其透明,才能提升人們的信任和慈善熱情,才能推動慈善事業不斷進步。據悉,民政部將出臺“慈善組織信息披露指南”,這是提升公眾對慈善信任指數的制度性之舉。

當然,如果細心打量雷鋒的善行義舉,可以發現他與慈善與公益並不絕緣。做好事,長年累月地做好事,不就是一種善嗎?沒有善心,哪有善行?此外,雷鋒艱苦樸素,頗為節儉,這也與環保公益有關。日前,青年作家蔣方舟在接受記者“雷鋒提倡的勤儉節約,在現在年輕一代看來有什麼不同?”的採訪時,如此回答,“現在不少年輕人都不缺吃,不缺穿,勤儉節約不是金錢的原因。但你發現,我們會提倡環保。現在做公益環保的人越來越多,慢慢意識到,未來資源稀缺,需要節約。”誠哉斯言,在那個貧瘠的時代,人們需要節儉,在當今物質生活發達的時代同樣需要節儉,能源短缺,資源具有不可複製性,就應該提倡環保,參與公益環保的人越來越多也是一件讓人欣慰的好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雷鋒這句經典名言,為人熟知。一個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但善心善行沒有高下之判,哪怕只是一滴水也能滋潤一寸土地,做慈善行公益,需要的正是一滴水精神,只要水分夠多,陽光夠溫煦,雷鋒精神的土壤上,必然能夠生長出越來越嬌艷、越來越繁茂的慈善之花,清香著我們生活的世界。

專題:弘揚雷鋒精神

專題:向雷鋒學習

專題:學習雷鋒好榜樣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