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楠之:體育觀的改變關鍵不在江湖在廟堂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9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家體育總局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近日向記者表示“當中國代表團在北京奧運會上到達競技成績頂峰之後,奧運會的成績訴求也已經完成,普通中國人對體育比賽的關注點逐漸轉移到真正去欣賞競技體育之美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帶著為國爭光、振奮民族精神的視角去看待體育比賽,而是真正為體育比賽的精彩和體育運動的魅力所折服。(7月8日《中國青年報》)

  “舉國體制”曾經幫助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賽事上贏得很多金牌,爭得很多榮譽,但是,其在運動員權益保障、投入産出比、體育項目的普及、公眾對體育項目的參與度等方面的不足,近些年來也頗受爭議。近幾年,一些未取得甚至取得過獎牌的退役運動員生活無著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讓公眾對動員員尤其是退役運動員的生活保障問題産生質疑。更重要的是,一些曾經讓中國代表隊在各種國際賽事上爭得無數金牌的體育項目,在普通群眾中間卻少有人問津。奧運會上取得的金牌越來越多,國人的運動量卻越來越少,可供普通人運動的場地、設施也越來越少。

  在“舉國體制”這下,時時把金牌至上挂在嘴邊的不僅是政府部門,還有承擔著宣傳功能的新聞媒體。公眾從新聞媒體那裏才能獲得體育比賽的信息,但媒體提供這些信息無一不是奉行金牌至上的,媒體所提供的畫面、聲音、語言無不與比賽成績、金牌數量有關,潛移默化之下,公眾看待體育比賽的思維習慣也必然受此影響,以至於在國人的體育觀裏,結果比過程更重要,金牌成了唯一的衡量標準。

  但是,這不是一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那樣的模棱兩可的問題,而是可以明確地説,是先有了“舉國體制”的體育競技現狀,然後才有的公眾金牌至上的體育觀,而非相反。也就是説,國人之所以有金牌至上的體育觀,不是其自身的喜好造成的,而是“舉國體制”下被動性的必然産物。

  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人體育理念上的差異,表現上來看表現在體育理念上,實際上表現在對待各種事物的方方面面。新生代的年輕人,更加注重個人權利與個人意識,正因如此,無論是參與還是觀賞體育比賽時,他們都更加注重比賽給自己帶來的感受,而這種感受主要是來自過程,而非結果。

  所謂的“金牌少了人民不答應”,更多的其實是為“金牌少了領導不答應”找的一個藉口。對於普通公眾來説,多一些運動休閒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場地,才是最實實在在的。如果在歡呼運動員們在國際賽事上取得金牌、獲得大筆獎金的同時,自己鍛鍊身體所面臨的切身問題卻沒有任何改善,這樣的歡呼又有什麼意義呢?

  可喜的是,媒體對賽事過程的關注,對比賽中運動員和觀眾作為有血有肉的人的關注也在悄然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舉國體制”也必然會發生變化,畢竟,在公眾體育觀念已然變化的當下,只有“順之者”才會“昌”——但是,改變推動力雖然在“江湖之遠”,但是改變的關鍵卻是在“廟堂之高”。

熱詞:

  • 體育項目
  • 國際賽事
  • 體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