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朝全:賴寧這個精神符號過時了嗎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1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我們今天説向賴寧學習,是一種揚棄,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倡導,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這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永恒的價值追求。從這個層面上看,賴寧這個精神符號永不過時,任何時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揚的巨大價值。

  一個中國男孩的精神世界

  24年前,一個14歲的少年因為奮不顧身地參與撲救山火英勇犧牲而被共青團中央和國家教委授予“少年英雄”的稱號。1990年代,他成為中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成為那個時代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一個熠熠閃光的精神符號。他的事跡進入了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

  他,就是賴寧,四川省石棉中學初二學生。

  關於他的壯舉,通常都是這樣介紹的:1988年3月13日,為了撲滅突發山火,挽救山村,保護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動加入撲火隊伍,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後遇難。隨著對他的生平事跡採訪的深入,人們發現,賴寧曾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生活無比熱愛。在初一時有道考試題:“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怎樣做?”賴寧的回答是:我們應該以集體利益為重,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個人利益放在次位,必要時要舍得犧牲個人利益去維護集體利益,關鍵時刻甚至要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去維護集體利益。次年他竟然用自己的生命印證了自己的這一回答。

  賴寧有著遠大志向,立志要做李四光那樣的科學家;他堅持幾年為家鄉探險尋寶,利用節假日採集礦石標本。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好追根尋底,有積極探求的進取精神,是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然而,救火畢竟不是一個生命嬌嫩脆弱的孩子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在生命與財物面前,人們更重視生命價值的至高無上。因此,即便在1989年,團中央和國家教委號召全國各族青少年向賴寧學習時,也沒有特意強調他以弱小的生命去對抗無情的大火這樣的見義勇為舍生取義英勇犧牲,而是倡導“學習他胸懷大志,從小做起;學習他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學習他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他熱愛祖國,臨危不懼”的精神品格。

  進入21世紀,人們的生命觀更加強化,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出臺,全社會更加關注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再去提倡學習賴寧似乎變成了尷尬為難之事。因為學習賴寧,必然要提到學習他的見義勇為,為了集體財産犧牲個人一切。顯然,這樣的倡導,放到一位未成年人身上很不合適。於是,學習賴寧的聲音逐漸減弱,賴寧的事跡也從少年兒童的世界裏漸行漸遠。

  現在,是到了對學習賴寧活動進行小結的時候了。從媒體的報道上看,賴寧原本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切可感的男孩子。這位14歲的少年調皮又愛搞怪,他是一起玩的孩子們的“頭兒”。當一個朋友被人欺負了,他還會&&去摘那家人的葡萄。和賴寧一起救過火的周偉説,他覺得關於賴寧的報道過於集中和拔高,讓他感覺不像自己的同學了。和大家一起朝夕相處的人,突然間成了英雄,同學們都覺得很不適應。在《賴寧的世界》的作者孫雲曉眼裏,賴寧有些出格,不是一個正統的樣板英雄。他這樣寫道:“創作這部作品是為了實現我的一個夢:淋漓盡致地表現一個中國男孩子的世界,一個充滿雄性氣息的世界,一個具有高貴氣質、高尚追求的世界。”

  賴寧這個精神符號永不過時

  有人斷言,賴寧遲早要退出歷史的舞臺。這話的潛臺詞便是,賴寧這個榜樣已經過時,這個精神符號已經喪失了現實意義。果真如此嗎?!我們需要追問的正是這個問題。

  誰也不能否認,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進步到了高度尊重生命權並將其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今天我們絕對不允許也一定不會鼓勵一個未成年孩子為了救火或救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自身都還是需要獲得保護的弱者,他們沒有責任更沒有義務以自己稚嫩的生命去承擔與其自身不相稱的社會義務。因此,毋庸置疑,如果是在今天,我們絕不贊同也不鼓勵賴寧這樣的孩子去救火。事實上,即便在1988年,當賴寧主動上山救火時,政府工作人員也曾試圖將他帶離現場,沒曾想他又返回救火現場並最終發生了慘痛的悲劇。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在賴寧這樣一個幼小孩子身上閃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品質——那種見義勇為,臨危不懼的精神,在任何時候都會打動我們並令我們潸然淚下。尤其是當一條弱小的生命在對抗強大的對象時所呈現出來的悲壯與壯美,更足以震撼我們的心靈。因此,今天當我們重溫賴寧這位少年的英勇行為時,我們依舊稱他是英雄。

  賴寧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的一個載體,如果我們忽視或隱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們也依然會被他感動。可見,我們看重的是賴寧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利眾精神,我們絕不倡導少年兒童用犧牲生命作代價去見義勇為,但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們從小培養起見義勇為的高尚品德,鼓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見義勇為。特別是今天,在類似小悅悅事件接二連三地在我們身旁發生這樣的時代,倡導包括見義勇為、舍生取義之內的民族精神,尤顯必要。

  弘揚社會正氣呼喚正義與良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樣熱切呼喚見義勇為。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一個遺忘民族文化根基、拋棄傳統美德的國家勢必將面臨精神血脈斷流的危險。所以,我們今天講向賴寧學習,是一種揚棄,一種螺旋式上升的倡導,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這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永恒的價值追求。從這個層面上看,賴寧這個精神符號永不過時,任何時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揚的巨大價值。

  重新建構我們的英雄觀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們又看到了一大批的少年英雄。他們在災難面前,在生死的考驗面前,英勇無畏地去拯救同學和老師,其中如宋雪、鄒雯櫻等還獻出了自己鮮花般年輕的生命。我們在無比痛惜的同時,也為他們這種臨危不懼見義勇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所震撼和感動。他們還是那麼小的孩子,竟然就能毫不猶豫地作出這樣的抉擇。他們的犧牲,同樣可以凈化和昇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當然,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有義務和責任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在確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去見義勇為。而當他們就這樣犧牲就這樣遠行,我們又感到了無比的心痛。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劇,怎樣強烈地衝擊和蕩滌我們被世俗塵埃蒙蔽的心靈啊!

  精神是不朽的。精神的力量更強大,精神的魅力更持久。賴寧已經逝去,賴寧的精神卻將長存。精神的符號承載並傳續著民族的血脈和文化的命脈,他們的價值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被開掘、弘揚和光大。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不懂得珍惜英雄甚至蔑視踐踏英雄的民族更是沒有希望的。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曾誕生了那麼多時代英雄:王進喜、歐陽海、雷鋒、時傳祥、張秉貴、林巧稚、張海迪、孔繁森……他們都是具體時代産生和推出的英雄,或許他們的身上也都帶有著這樣那樣的局限或不足,然而,他們卻都曾感動了幾代人,成為全民學習效倣的榜樣,構築起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的精神底色和根基。

  我們今天的時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英雄沒有繼續受到應有的尊崇和推重,而常常是受到消解、戲謔和解構。嘲笑英雄,淡忘英雄,實質上就是在嘲笑崇高,遠離高尚。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道德滑坡、人們精神處境面臨危機的重要原因。

  我們亟須重新建構我們的英雄觀,打通我們的精神命脈,建造我們時代的精神大廈。這是我們正在直面的艱巨任務。

  那麼,就讓我們從重新認識和評價賴寧、學習賴寧精神開始吧。

熱詞:

  • 精神大廈
  • 精神世界
  • 精神力量
  • 精神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