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晏揚:弊大於利的保送生制度何不取消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9日 0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示的數據顯示,2012年,北大、清華、上海交大等高校擬錄取的保送生佔本科招生計劃的10%以上,中國科技大學更是超過20%。與此同時,各地的保送生名額被“超級中學”所壟斷:今年河南省共有60名學生擬被保送到北大、清華,其中鄭州外國語學校佔了35人;山東省有400余名高中生擬被保送,其中200余名來自濟南外國語學校。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所在地為省會城市的學生,獲得保送資格的可能性是郊區農村學生的11.1倍,更有研究稱城市子女獲得保送的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中國青年報》5月28日)

  從1958年開始,我國便有了高考保送制度,至“文革”期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988年,保送生制度重新引入高考,至2000年全國保送生達到2.5萬人,2001年,教育部將保送生規模壓縮至每年5000人。1988年重啟保送生制度,是為了避免優秀學生因在高考中發揮欠佳而上不了大學,初衷雖好,但問題多多,擇其要者在如下兩方面。

  一是滋生腐敗。1995年,河南鶴壁市一所中學保送的8名學生中有7人成績作假;1996年,湖北省某市教委主任利用職權將兒子評為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被保送到名牌大學;1997年,中國人民大學清退了3名成績作假的保送生;2000年,湖南省隆回一中的14名保送生中有13名弄虛作假……問題觸目驚心,保送生制度儼然成了一些有權有勢者的腐敗通道,成了一些“差生”入讀重點大學的捷徑。

  二是製造教育不公。保送生名額大多被“超級中學”所壟斷,而就讀“超級中學”的大多是城市學生,偏遠農村地區的考生幾乎與保送無緣。17.2倍的差距是那樣扎眼,窮鄉僻壤的學生,在小學、中學階段本就享受了較差、較少的教育資源,而他們在高考中卻再次遭受歧視,何其不公平!教育不公導致城鄉教育鴻溝越拉越大,“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地區抬頭,很多農村學生初中畢業就綴學打工,上升通道被阻塞,貧窮代際傳遞勢所必然。

  既然某個考生很優秀,為何不能通過正常的高考考上名牌大學?高考是一個競技場,激烈而殘酷,既是對考生智力和學識的檢測,也是對他們心理素質、意志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考驗。一些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好卻在高考中考砸,只能説明他們的心理素質不過硬、意志力不強、臨場發揮能力欠缺。就像體育比賽,不會根據運動員的平時成績決定獎牌歸屬,不會因為某個運動員臨場發揮失常而特授其獎牌,否則,就是對其他運動員不公平。

  高考“唯分數論英雄”確實有其缺陷,為了彌補這種缺陷,我們有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還有高考加分制度。一名考生如果真的很優秀,他可以獲得高考加分,也可以參加高校自主招生。如果他既不能通過“裸考”考上好大學,也不能通過高考加分、自主招生考上好大學,那只能説他根本不夠優秀,上一般的大學足矣!既然有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制度,那麼,保送生制度是不是就該取消?

熱詞:

  • 保送生制度
  • 自主招生
  • 教育不公
  • 高考加分
  • 本科招生
  • 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