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廣州日報:轉型期的“虛擬世界”呼喚實名規範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推行“前臺匿名、後臺實名”的實名認證制,用制度來規範網絡行為,將有助於促進網民自律,規範網絡信息傳播。

  本報評論員

  近日,一些謠言在網絡上的傳播,引發了社會反思。如何遏制網絡謠言的衍生、傳播,剷除孳生網絡謠言的土壤,讓網絡步入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是“虛擬世界”不容回避的話題。

  虛擬世界為何多網絡謠言?除了“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改變等原因之外,轉型期的社會現實和網絡自身的發展現狀,使得虛擬世界也剛好處於一個轉型調整期——“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規則意識的缺失、不完善,無疑給了網絡謠言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通常而言,社會轉型期大多是言論傳播較活躍的時期。托夫勒在《未來的震蕩》一書中説:“變化成為社會的特徵,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物品和社會,更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心態和行為模式。”社會的轉型,會帶來人們價值觀的改變和心理層面的焦慮和浮躁。而網絡作為現實世界的延伸,是現實世界的數字空間,轉型期的社會心態和行為模式必然會投射到虛擬世界,進而使得虛擬世界也相應進入“轉型調整期”。

  比如,在轉型期的現實世界中,尚未理順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解決的社會矛盾,都容易帶來急躁情緒和焦慮心態。表現在虛擬世界,即是人們很容易將網絡視為情感宣泄的出口,從而為無序、失范的網絡謠言提供可乘之機;再如,在轉型過程中,社會由過去的“熟人社會”進入到“陌生人社會”,這大大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靠傳統的倫理道德已無法維繫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社會面臨著信任危機。表現在虛擬世界,即是人際交往突破了以往面對面的直接交往和點對點的單一交往,借助於身份的隱蔽性,有些上網者“理直氣壯”地撒謊、傳謠,從而為網絡謠言推波助瀾。

  而就互聯網自身發展而言,經歷了初期的大發展,伴隨著網絡的無序和混沌,現下的虛擬世界本身也進入到了一個自我調整、自我規範的轉型過渡期。舊的規則已不適應新的自媒體時代需要,而新的規則又尚未完全建構,一切都處於新舊調整中。規則的缺失和不完善,為網絡謠言的成長提供了制度性的溫床。

  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有目共睹,如何規範轉型期的虛擬世界,剷除網絡謠言,從而促進網絡的健康良性成長?推行網絡真實身份註冊,以“實名制”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無疑是探索之一。

  事實上,不管網絡如何“虛擬”,其中的最基本主體——網站和網民,都是現實中的法律主體,網站是履行註冊程序的實體,網民是現實中的自然人,網民使用的網絡ID、網名都等同於現實中行使姓名權等民事權利。因而網絡“後臺實名”實際上也是網站和網民所應遵守的法律規範;而且網絡要想樹立自己的公信力,就必須剷除網絡謠言。推行“前臺匿名、後臺實名”的實名認證制,用制度來規範網絡行為,將有助於促進網民自律,規範網絡信息傳播,同時也能有效地剷除網絡謠言的孳生土壤。唯如此,虛擬世界才能由“轉型期”順利邁入“成熟期”,才不會因網絡謠言自毀公信力。

  抵制網謠系列評論之①

熱詞:

  • 虛擬世界
  • 轉型期
  • 網絡謠言
  • 熟人社會
  • 成熟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