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建民:亞洲需要新發展觀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1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 只要保持現有增長速度,到2050年前後,亞洲年經濟産出將佔到世界總量的50%以上。

       ◇ 亞洲經濟體應充分發掘內部潛力,利用區域合作機制採取共同行動,其中包括加快推進亞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機制建設。

       20世紀90年代後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引發人們對亞洲未來的思考,應運而生的博鰲亞洲論壇為區內各經濟體高層對話建立了一個有益的平臺。如今,接踵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相比範圍更廣、程度更深,也使全球經濟增長遭受重挫。本屆博鰲論壇年會以“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就是希望來自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共同把脈亞洲經濟,尋找亞洲經濟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方向。

       縱觀過去20年,亞洲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率達8%以上,經濟總量佔全球份額已從1990年的15%上升到2010年的27%。特別是從國際金融危機到歐債危機,當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蹣跚,下行風險頻現時,亞洲經濟憑藉其相對平穩的表現和較快的增長擔負起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任。亞洲經濟總量佔全球份額雖然不到三分之一,但是對於全球經濟增長來説,貢獻率卻高達50%。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指出,只要保持現有增長速度,到2050年前後,亞洲年經濟産出將佔到世界總量的50%以上。

       當然,面對當前尚不明朗的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前景,亞洲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高度一體化的今天,歐債危機一旦失控,將産生明顯的風險外溢效應。對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而言,歐債危機通過貿易渠道所帶來的衝擊最為直接和嚴重。同時,為應對危機,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推出擴張性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大增,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以及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加劇,亞洲經濟體資産泡沫化和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同時,亞洲經濟體自身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寬鬆貨幣和財政政策,也進一步推升了通脹預期。

       從內部看,過去推動亞洲經濟持續增長的基本模式一是出口導向,二是投資驅動,三是資源利用開發。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這種增長模式逐漸顯現出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另外,亞洲地區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人口、環境、資源與能源等制約因素也日益凸顯。特別是亞洲多年來一直享受著人口紅利帶來的好處,但這一時代行將結束,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甚至已面臨非常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工作年齡人口處於擴張期會推動經濟增長,但反過來,工作年齡人口進入收縮期則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

       歷史經驗證明,尋求變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推動亞洲經濟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從中長期看,全球經濟將處於深刻、艱難的結構大調整階段。亞洲經濟體亟須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內需和外需均衡發展,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增強區域合作和一體化建設則是推動亞洲經濟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另一重要推動力。亞洲經濟體應充分發掘內部潛力,利用區域合作機制採取共同行動,其中包括加快推進亞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機制建設;大力推進和實施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強區域貨幣合作,擴大雙邊貨幣互換;發揮本地區外匯儲備較多的優勢,設立專項基金,用於基礎設施和農業投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亞洲經濟體開展互利合作既能增強各自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也有利於推動全球經濟、金融和貿易的強勁、可持續及平衡發展。

熱詞:

  • 亞洲
  • 年經濟産出
  • 經濟一體化機制
  • 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