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羨慕台北“故宮”不如“退而結網”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8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畢曉哲

       1962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動工落戶,距今正好50年。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從大陸運往台灣的2972箱文物中,除了一頁紙和一包鹽之外,其他全部在冊。50年中被台北“故宮博物院”引為遺憾的“一頁紙”是1989年文物清點時發現的,《滿文原檔》中缺少了一頁“女屍圖”。經詳細調查,發現這頁紙早在1969年就消失了。這一年台北“故宮”打算出版發行《滿文原檔》,但當時沒有掃描技術,拍照要送到院外,後來有一頁就消失了。至於“一包鹽”,説的是這次清點發現另一件失蹤的藏品——一包清朝宮廷保留下來的新疆進貢的湖鹽。而這是由於年代久遠,鹽揮發了,只剩下了外包紙。於是,這件文物被登出了。(3月16日廣州日報)

       “一包鹽”和“一頁紙”細究起來有“管理疏忽”原因,也正基於這種自責,之後再未聞台北“故宮博物院”發生過類似令人“側目”之事件。其管理的科學專業,其文物保護的精細入微,由此可見一斑。

       而我們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呢?僅僅2011年一年內就連續發生數起“門事件”,這還不算是“那個年代”曾經發生過的“賤賣”3000套清乾隆年間的禦林軍鎧甲的齷齪之事。像台北“故宮博物院”那樣,偶然間在數十年間發生“一頁紙”的“失誤”,不排除會有百密一疏的原因,但從去年一個小小的毛賊,就可以毫無技術含量地盜竊走公開展出的7件展品,這恐怕已經不能用麻痹大意來形容他們了。“錯字門”見證的同樣是一個“馬虎心態”的外露,而“瓷器門”中被摔碎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更是一個工作漫不經心,珍貴文物保管嚴重失責的標誌。

       相信每一個公眾,在將兩個“故宮博物院”多年來的管理成果,和對問題的防範上,孰高孰低自然已有明確答案。對於一個50年管理運營沒有任何重大問題,卻日益博得社會好感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公眾也一定會羨慕有加。但在筆者看來,與其“臨淵羨魚,倒不如退而結網”,無論是內地公眾還是北京故宮,都應該在事實上的“差距”面前,多些反省反思。

       在技術方面,北京故宮有1600個防盜警報器、3700個煙感探測器和400個攝像頭在閉館後運行,還安裝了大量的鐵柵欄、鐵窗、防爆玻璃和鐵櫃,還擁有一支犬隊,進行閉館的清查和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活動。與台北“故宮”相比,技術力量只強不弱,但缺少的恰恰是讓“技術”得到最充分發揮的“人”的因素。在台北“故宮”,“文物不能離開桌面或瑯匣,只能在桌面上水平移動,也不能離開推送的車子,操作的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專門的長期訓練。一些重要文物的移動還需要事先以複製品進行演練操作。文物移動的每一步,都有兩三人在現場,而且每一過程都有監控的影像記錄。”這些細節性的規定,體現出來的未必不是對館藏文物的審慎態度,是不是可以折射出北京故宮方面的“缺失”?

       當然,保管和保存好文物的最核心問題還是“態度”。在態度上嚴謹細緻,一些制度性的完善健全不是什麼問題,如果管理者不是以一個公眾財富和“國寶”心態看待文物,而是將其當成“私器”、當成“牟利”工具,像故宮陷進的“會所門”那樣“非窮莫入”,不但談不上對文物藏品的妥善保護,更談不上博物院本身的開放透明、服務社會以及教育公眾的功能。服務上的定位如何,運營運作的科學與否,往往決定行為取向和結果,筆者對於台北“故宮”的前瞻性做法並不想一一例舉,但“結果”上的巨大落差,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給北京故宮管理者、文物保護保管方,好好地提了一個醒。

熱詞:

  • 故宮
  • 博物院
  • 文物管理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