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階層固化是職業世襲的“沃土”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0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鄧海建

       3月10日,政協委員厲以寧在會議上表示,現在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是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網)

       這些年,我們不再諱言“農二代”或“貧二代”的命運,而社會階層固定化、凝結化已成為公共管理上的一塊“心病”。在封建專制年代,“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技藝不過是類似“匠戶制度”的殉葬品,血緣世襲式封閉社會結構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而在文明開化的社會序列中,每個人的命運當更多決定於後賦的努力,農民工的兒子可能進城落戶、而城裏人的後代也可能回歸鄉野。以最簡單的經濟學邏輯觀之,這是社會人力資源配置最優化的必然選擇。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卓元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一句發言,吸引了輿論的關注。張卓元稱,現在,“拼爹”已不再是個案,但一個“拼爹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

       事實上,職業世襲有兩種層級:一是市場化的結果,類似于自由競爭後的兩極分化,譬如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由於越來越難以逾越的社會壁壘,在英國,現在只有富有家庭的孩子能夠進入法律和醫學等行業——75%的法官、70%的財務總監和45%的高層公務員都上過獨立學校,而全部人口中這一比例只佔7%;另一種是權力尋租的結果,以不公平、不公正的程序或手段干預就業市場,直接將優渥的職位贈與或佔為己有,有點類似于行政壟斷的意味。于我國而言,後者的情形可能更為明顯、也更易招致公眾的怨憤。

       如果説古代職業世襲尚有“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孝道幌子,那麼,今日的職業世襲化則更像一種社會資源的權力化攫取。新華網2011年、2012年兩會調查中,“實現就業公平”始終是網友較為關注的熱點話題。這些年,在以“蘿蔔招聘”為特徵的權力醜聞背後,公眾見識了更多“潛規則”:譬如“一歲上班不是傳説”、“畢姥爺”的兒子肯定上“星光大道”……與“職業專業戶”所不同的是,職業世襲有了更隱蔽的表現形式,譬如“互相安插”、譬如在公平程序上打開缺口等。

       根據王小魯博士的測算,2008年城鎮居民被統計遺漏的“隱性收入”高達9.26萬億元 (約佔當年GDP的30%),其中5.4萬億元是“灰色收入”。這個數據經常被用來佐證收入分配上的癥結與疑雲,但實際上,以階層固化的角度觀之,恰恰是權力體系的固化,導致了相應的分配失衡、價格扭曲與資源錯位。因為職業世襲,所以世襲的高收入行業才有了“財富轉移”或“財富隱身”的可能;因為階層固化,改進與調整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努力才成為數字上的抽象意義,“隱性收入”才成為不可言説卻日益龐大的謎題。

       階層固化是職業世襲的“沃土”,而權力固化又是階層固化的根源。中醫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諸多社會問題恰恰是階層固化的衍生物。論説起來,都是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或社會垂直流通渠道“惹的禍”——但一切市場機制的建立健全,都可能不如打破這種權力固化的封閉政治生態來得重要。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詞貫穿始終,如何改變權力對社會階層的影響、防止權力對市場職位的予取予奪,是政治經濟體質改革的迫切命題。

熱詞:

  • 階層固化
  • 職業世襲
  • 政協委員
  • 厲以寧
  • 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