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崔樹強:藝術教育要補“文化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9: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轉眼間,“藝考”又來了。近年來,全國藝術類考生報考各級各類院校的熱情有增無減,但這並不意味著學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質的學生。

  在一次藝術類研究生錄取面試中,當被問及關於八大山人的藝術時,一考生竟以“不知道八大山人是哪八個人”作答。而關於中國歷史朝代的先後順序,不能準確予以回答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平均一千份試卷中僅有幾個學生看起來文化功底還不錯。”參加專業閱卷的老師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很多藝術考生,竟然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於是通過突擊和速成,轉過來報考藝術專業的。藝考成了他們高考的捷徑,而一個最需要文化滋養的學科,卻成為文化缺乏的避難所。一些藝術院校甚至綜合大學的藝術院係,普遍以培養技能為主,輕視理論學習和文化素養的提高,這已經成為藝術人才培養的嚴重缺陷和學科發展的瓶頸。

  藝術是人工産品,藝術創作需要技巧,但藝術更是一種精神産品,它是人的精神灌溉的結果。孔子曾經有意識地以音樂為人生修養之資,以完善人格境界為目的加以追求。莊子雖然沒有以某種具體藝術為追求對象,然而他所嚮往的人生境界,卻不期然地回歸於藝術的精神,由他所提出的“心齋”、“坐忘”的修養功夫所達到的人生境界來看,卻正是中國偉大的藝術家所必須的修養功夫。

  然而,我們注意到,今天的很多藝術教育,一開始就以藝術為目的,忽視了支撐藝術、滋養藝術的那個背後的“心”的培養以及一種精神的熏陶,導致學生過多地以表面技巧為對象來加以考察和體認。尤其是受到商業誘惑和市場刺激,藝術的學習日益淪為各種技巧的賣弄,逐漸偏離了“詩言志,歌咏言”、“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這樣一種藝術根植于精神的傳統。

  今天,想在藝術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貴的精神,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去認識古典文化和藝術,把我們的靈魂從單一的物質和技術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們更多地去觸摸到人類歷史中曾經達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永恒性的智慧資源。完美的藝術,應該是完美人格和精湛技藝的結合。中國的藝術要求平衡、壯大、健康、充實,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被這種文化熏陶出來的人格,也自然是完滿的、充實的。

  在今天的藝術教育中,我們尤其要努力避免由於機械工業合理化、社團組織規範化以及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等帶來的人的精神自由空間的喪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單調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等對藝術發展所可能産生的消極影響。因為藝術創造的動力,一定是來自人的內心深處,來自於人的自由感和充實感。人類為什麼需要藝術?因為人生的快樂來自對美的欣賞,而藝術是美的最高形式。藝術為什麼能讓人快樂?因為藝術是自由的、創造的、充實的、圓滿的。藝術可以提高人的修養,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頤養人的生命,它使人成為一個活得有意思的人、一個有活力的人、一個充滿創造性的人、一個人性得到和諧發展的人,總之,一個完整的人。

  所以,藝術不應該僅僅是職業的要求,更應該是人生的需要。而藝術的學習過程,本應該是真正的“文而化之”的過程。然而,目前藝術類學生普遍的文化素養,卻成為藝術教育的“文化之痛”。這樣,就很容易使藝術教育蛻變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這些藝術類學生文化素質的高低,又在總體上決定了未來整個國家藝術品位和藝術素養的高低。

熱詞:

  • 藝術教育
  • 文化課
  • 文化課成績
  • 藝術類考生
  • 藝術類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