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章玉貴:中國日益面臨“産業空洞化”的隱憂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09: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原題:産業空洞化,中國製造業最大隱憂)


  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價格飆升,加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作用下,在中國製造業核心板塊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長期以來憑藉高度專業化和價格競爭為利器的製造業集群目前已經進入低谷和調整期,部分企業開始外遷,可能對中國製造業造成致命打擊的全球第四次製造業轉移正從中國啟動。與此相對應,日本製造企業正在回歸本土建廠,美國啟動再工業化,中國原有的本土配套企業專用性投資將遭受沉沒損失,在缺乏自主創新技術的制約下,中國製造業不僅難以實現整體升級,還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産業空洞化”。


  産業空洞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製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導致本土的就業機會減少,市場需求減少,經濟增長放慢,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香港、台灣等;另一種情況是技術密集型産業沒有核心技術,形成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其後果是國際貿易條件惡化,技術上受制於人。中國製造業屬於典型的産業空洞化的第二種情況。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自主技術供給的約束,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一直很高,如今已超過50%,而美國、日本的對外技術依存度只有5%。中國製造業關鍵技術自給率低。例如,中國紡織機械的70%來自於進口,高端的機床75%依賴進口,高速膠印機75%依賴進口,集成電路芯片製造裝備的85%為進口産品佔領,光纖製造裝備幾乎100%依賴進口。


  由於外資企業對核心技術的控制,中國製造業不僅在國際分工中的獲益程度不高,還削弱了本土製造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權,産業發展受制於人。


  目前中國製造業中有競爭力的産品基本上集中于低附加值産品領域,絕大多數行業在國際分工中仍然處於産業鏈的末端。根據産品價值鏈的“微笑曲線”原理,生産的附加值更多體現在産品兩端——研究涉及和銷售推廣,而處於中間環節的生産加工、組裝的附加值最低。然而,中國無論是屬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還是高技術産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情況:即本土企業由於缺少核心技術和核心産品,嚴重依賴國外的技術創新,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和擠壓。在一些先進製造業領域,跨國公司通過産品鏈條內的垂直分工,在中國投資進行低附加值零件的生産和整機裝配,同時進口凝聚技術精華的高附加值部件,大部分利潤都被外資拿走了。


  例如,被廣大“果粉”強烈追捧的蘋果,其實在産業鏈上已經把中國相關産業牢牢納入它的體系中去。有報道説,蘋果已經打造出一個縝密、神秘的全球産業鏈,這個産業鏈綁定了全球製造業最頂尖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正24小時為這座帝國大廈添磚加瓦。今年1月15日,蘋果公佈了全球156家主要供應商的名單,其中包含很多中國企業。由於成為了蘋果的“打工者”,很多公司的股價紛紛上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經成為蘋果産業鏈中最大也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但同時,也是最沒有話語權的一個群體,因為這個龐大的製造基地的利潤率只有不到2%。


  儘管在第三輪國際製造業轉移中,跨國公司將部分採購中心、研發中心遷到中國,中國也在逐漸走出“微笑曲線”的底部,但是仍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事實上只是披上高科技外衣的傳統企業,企業的生産工藝或技術只是通過購買、代理等方式獲得某項專利的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企業本身只是幫跨國公司賺取利潤的一個生産工具,缺乏必要的發展後勁。另一方面,過於依賴技術轉移又大大削弱了中國製造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權。不少中國企業“心為洋役”,技術創新動力普遍不足。部分致力於自主技術創新的本土企業的努力,又遭到了國外資本在三個方面的打壓:一是利用本土企業的資金困難收購行業內骨幹企業,將其納入自己的生産體系,從而抑制了本土技術最先進的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吸引行業內的優秀人才進外資控制的投資企業或研究機構,衝擊中國製造行業中多年來形成的科研隊伍;三是運用貿易和投資等多種手段遏制中國本土企業技術升級的努力,對於中國不能生産只能進口的産品,不僅抬高價格而且設立種種限制,一旦本土企業開發出相應技術就通過直接投資降低價格搶佔市場,以圖使中國製造業長期處於國際分工中較低的技術層次,喪失自主創新的主動權。


  外資企業鉗制中國製造企業技術升級的另一“狠招”是:“獨資化”。並在技術上對國內科研機構保持著一種相對封閉的低姿態,與本地政府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合作非常有限。雖然不少外商投資企業建立了研究開發中心,但這些研究機構大多為獨立註冊,由於獨立的研究開發機構一般直屬於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控股公司(非獨立的研究開發機構一般被認為是企業的內部行為),同時也是跨國公司全球R&D的一個分支,因此與本地的聯絡弱,而且在發展戰略上受制于跨國公司的整體戰略,這對於研究開發活動中的技術擴散效應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儘管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技術轉移層次近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跨國公司轉移高層次技術是以其對企業具備足夠的控制權為前提的,國外資本技術轉移層次的提高僅僅是為了應對我國市場競爭而提高其投資企業獲利能力的舉措,既不可能轉讓最先進的技術,也不可能通過技術擴散提高其他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跨國公司還利用自己在技術、品牌、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蠶食中國品牌、控制一些行業龍頭企業。而中國在技術引進中,大部分採用進口關鍵設備、成套設備、生産線的形式,重硬體引進輕消化吸收,引進的結果只是具備了相應的生産能力和固化在設備重的技術,而對帶動中國相關産業技術升級的效果並不大。核心技術的缺失已成為制約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最大瓶頸。

熱詞:

  • 産業空洞化
  • 中國紡織機械
  • 微笑曲線
  • 打工者
  • 果粉
  • 本土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