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朱四倍:“穿越廟會”正走上民俗傳承的反面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清東陵景區正在舉辦首屆“穿越大清朝”福地廟博會,然而在其微博上,網友們的評價卻不高,大多批評其“不倫不類”、糟蹋文化。(《北京晨報》1月28日)
 

        清東陵景區的“廟博會完整再現原汁原味的大清文化,民間絕活、雜技應有盡有,並且切合時下最火爆的‘穿越’主題”的自我表白,卻招來了眾多網友的詬病和批判,原因何在?其實,結合“這次廟會是由北京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策劃的”説辭,在筆者看來,至少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名曰“廟會”,實則有吸引眼球的傾向和姿態在內;二是主辦者的利益追求明顯和商業化操作過度,而民俗傳承很可能是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由此,所謂的“穿越廟會”就打了“原汁原味”一記響亮的耳光。
 
 
        典型的清朝文化景區,卻選擇了“穿越”主題,導致“糟蹋文化”的惡評自在情理之中。當我們走出“就事論事”的局限,還可以發現,與“穿越廟會”背後的邏輯相同的事例並不少見,以致于走向了民俗傳承和文化保護的反面。“阿凡達和機器貓同清朝文化有一毛錢的關係麼?”的反問就是最好的説明。
 
        在筆者看來,“穿越廟會”折射著諸多病灶。其一就是處處散發著功利的病態。就“穿越廟會”來説,意味著文化保護異化成了製造娛樂,並且無底線限制。在功利和利益的合謀下,“穿越廟會”應運而生,但所謂的文化已經變味,更多地沾染了拜金主義的風氣,在喧囂的背後是文化的精神內核被忽視,看似熱鬧的外在景象淹沒和蒙蔽了真正的文化保護和傳承。
 
 
        其二,穿越本身就是對文化的一種無形傷害,當強行把廟會之類的民俗活動與穿越結合時,就意味著是功利的心態裹脅了文化保護的真正目的。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南轅北轍。道理很簡單,穿越本身具有隨意性和娛樂性,是逃離現實、實現虛擬自我的娛樂狂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安慰和逃避現實人生的避風港和白日夢,隱藏其後的更多是虛無心理,而民俗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民族文化的靈魂和象徵,不僅僅是一種民間文化自我傳承的産物,更是一個民族自由表達情感,展現獨特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的一種行為方式。二者的邊界明晰,而把二者界限的故意混淆,無非是注重“投資回報”商業追求的結果罷了。
 

       其三,這是架空歷史的調侃,是吸引眼球和商業操作的合謀,嚴重的話,很可能形成文化保護的陷阱和製造娛樂的“平臺”。如果主辦者把廟會活動當成了製造商業看點和娛樂氛圍,文化的內容以娛樂化和商業的方式展出,其製造的只能是文化保護的假象,是對文化保護的遮蔽,更容易讓公眾陷入虛假娛樂的尷尬境地,離文化保護越來越遙遠,並且所謂的商業追求也很可能落空。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傳媒學者尼爾波茲曼就在其著作《娛樂至死——娛樂業年代的公共話語》中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人類社會也許不會如奧威爾擔心的那樣信息被剝奪、真理被隱瞞、文化成為受制文化”,“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於是,“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在筆者看來,這是“穿越廟會”之類淺薄活動最大的弊病所在。
 
       弘揚和保護文化當然需要創新,但任何形式上的創新均應以尊重文化為前提,而不是在貌似創新的名義下。行傷害文化和公眾之實。惟有在尊重文化和民俗傳統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弘揚和保護文化。這是常識,也是文化傳承的起點。
 
       “穿越廟會”正在走上民俗傳承的反面,附著其身的功利病灶值得警惕。面對“穿越廟會”背後的隱憂,我們應避免被熱鬧的景象、表面的狂歡等現象抽空文化保護的內在精神實質。這是我們審視“穿越廟會”的應有立場和理性立足點。

熱詞:

  • 廟會
  • 穿越
  • 民俗
  •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