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丁永勳:從城鎮人口超農村看春運難之解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9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春運也可以當做一個晴雨表,檢驗城鎮化的水平和成色

       國家統計局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9億,佔總人口比重的51。27%。城鎮人口首超農村,是我們這個農業大國歷史上的首次,也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1月17日新華社報道)

       在春運如火如荼的季節,看到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很自然將二者聯絡起來。春運作為一年一度的人口大遷徙,雖然不全是從城市到農村、從人口輸入地到人口輸出地的往返運動,但至少作為春運客流主力的農民工和在讀大學生,多數是沿着這一路線移動的。其實,在我們這個城鎮化時間還不長的國家,不僅是尚未在城市紮下根的外來務工者,很多已經坐穩了的城裏人,故鄉也在農村:那裏生活着他們的父母親朋,留有年少時成長的記憶。中國人又特別注重親情和團聚,“回家”永遠是春節的主題。人們需要利用這個機會重溫親情、祭祖尋根、尋找歸屬和認同感,所以就有了舉世罕見的春運返鄉大潮。

       為解買票難,理論上最好的辦法是加快鐵路建設,多拉快跑,提高運力。但春運畢竟不是常態,如果按照春運的標準設計運力,平日又可能造成閒置和浪費。從根本上説,解決春運難題,還要靠真正的城鎮化和城鄉均衡發展,讓更多的人融入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不用再夫妻分居,骨肉分離,不要等到逢年過節,才有機會享受親人團聚的短暫歡愉。這才能真正減少春節集中流動的發生,緩解連年增長的春運客流壓力。這就是城鎮化水平與春運之間的關係。

       一些人把春節回家看成一種陋習,是農業思維的延續,似乎用現代思維取代“落後”習俗,一票難求就可以解決了。還有人説,再過三五十年,現在城裏人的父母都不在了,農村的根沒有了,春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不要低估傳統的力量,也不能坐等流動人口問題自動消失。改變幾千年形成的風俗習慣,比提高鐵路運力還要困難得多。換個角度看,一些人眼中的陋習,可能是別人羨慕的溫情,濃厚的家庭觀念和人情味,何嘗不是值得汲取的優秀傳統資源。

       話説回來,傳統不能説丟就丟,但也不能一成不變,團聚不一定都要回到鄉下,體驗回家的溫暖,也不一定非要經過痛苦的春運之旅。很多人不是提倡把家人接到城裏過年的“反向移動”嗎?不過,目前這種情況還沒有形成潮流。 

       既然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為什麼多數人沒有選擇在常住地團聚,或者把鄉下的親人接到大城市過年?城市的年味也是年味,異鄉的團圓也是團圓啊。除了回鄉情結難改之外,恐怕多數還是因為條件不具備。對大部分農民工來説,真正的家還在農村,沒有能力把父母子女帶在身邊,回家過年是天經地義的事;對很多剛在城市落腳的白領來説,積蓄不足,住房困難,也沒有條件把父母親人接到城裏過年。於是,才造成了春運這種幾乎“一順邊”的人口遷徙。

       從這個意義上説,春運也可以當做一個晴雨表,檢驗城鎮化的水平和成色。如果更多流動人口能夠告別人戶分離,享受平等的福利待遇,融入所在城市生活,就能減少很多季節性的流動。如果更多農村富餘人口,能夠實現就近就業和就地城鎮化,春運的列車也不會如此擁擠。

       每年一次的春運困境提醒我們,流動人口問題並不會隨着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而自動解決,真正的城鎮化道阻且長,不應滿足於城鎮人口超過農村的巨大成績,還要看到數字背後的不完全城鎮化、“偽城市化”問題。真正改善農民工和新近城鎮化群體的境遇,提供平等的福利和社會保障,解決自由流動之後的融入問題。流動人口的問題妥善解決了,再加上大力發展鐵路等公共交通,才能跟真正告別春運這個“老大難”。

熱詞:

  • 春運
  • 城鎮人口
  • 農村
  • 國家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