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鄭景勝:大型紀錄片《大國和諧》之宏評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5日 13: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大國者,地闊而民眾也。大國求變,難就難在因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難以實現均衡的轉變。中國尤甚,因為中國擁有從寒帶到亞熱帶,從高原到平地,從沙漠到海洋的各種地理條件,這對以農耕、游牧、漁獵為主要生産方式的民族發展,曾經産生過決定性的影響;還因為中國有超過13億多的人口,分屬於56個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居住在不同區域,使中國社會處於複雜的多元化狀態。可以説,中國是火箭衛星與老牛破車並存的社會。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變化,總是具有從局部到全局,從單一目標到多元目標的特點。

       正在中央電視臺四套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大國和諧》,全面展示的就是中國30多年來發生的滄桑巨變,並力圖探索中國今後的科學變革之路。上個世紀70年代末,經歷了十年動亂之後,民心思變,但如何變?變成什麼樣子?幾乎沒人能説得清。但有一點是共識,那就是擺脫貧困,走向富足。小平同志的“不爭論”、“摸着石頭過河”啟動了改革開放的實踐,於是中國的變化就沿着“生産力”標準這個目標開始推進。30多年後,翔實的數字和不容置疑的事實讓世人驚嘆:GDP增長7倍,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鋼鐵、煤炭、水泥等許多工業産品的産量居於世界首位;外貿總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達2.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中國製造正在造福全人類。對片中外國專家學者所談中國成功的經驗可概括為: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與市場體系相適應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政府有效的宏觀調控、民眾出於利益導向對改革的支持、大量廉價高質量的勞動力、廣闊且極具潛力的市場、高效便捷的交通通訊基礎以及基本穩定的社會秩序。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中國的成功。

       《大國和諧》並沒有陶醉在炫目的成就中,而是提出了幾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中國人幸福嗎?中國的這種變化還能持續嗎?中國變化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片中畫面中,櫛次鄰比的大廈中間,匆匆而過的人流與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流顯示着繁忙與繁華;與此相對應的是茫茫沙漠邊緣,破舊小屋中,那些失去希望的臉。繁忙帶來的財富不一定讓人幸福,但荒漠帶來的貧困一定讓人不幸福。變化帶來了財富,卻加大了貧富差距,財富使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增強,貧富差距卻使另一部分人的幸福感減弱。資本向效益高的地區和産業流動的規律提高了資本的效益,也加劇了地區和産業收入差距的拉大,一次分配的差距隨之拉大,同時資本性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更加劇了這種馬太效應的趨勢。基尼系數的不斷升高在警示我們:公平和正義,人們有尊嚴的生活,是比GDP更重要的目標。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再次成為社會的穩定器。財富和幸福的悖論開始困擾着人們,人們在關注財富增長的同時,更加關注財富增長能否帶來幸福。

       GDP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固然使中國的經濟總量居於世界前列,但中國也為這種增長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首先,中國目前的産業結構決定了對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年耗能在30億噸標準煤以上,遠遠超過國內的生産能力,也超過了資源儲備的潛在供應能力,201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52%,進口超過了2.2億噸;其次,環境的污染在加劇,這不僅是因耗能增加而加大的排碳量,還因為許多地方為迅速擺脫貧困不惜以環境為代價,發展被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淘汰的高污染産業,結果嚴重污染了自身生活的環境,付出了可能要幾代人才能償還的代價;第三,出口導向的生産方式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不斷提高,風險也隨之加大,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國際需求減少,極大地影響了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個極深刻的教訓;第四,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裏,3億多農民進城務工,為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廉價的勞動力,使低附加價值的加工業能持續發展,但這種人口紅利行將結束,因為農民工工資待遇的提高已成為趨勢,而且農民工的供給也日漸減少,不可避免的成本上升已使原有的生産方式難以為繼。

       面對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中國怎麼辦?從老祖宗哪找不到答案,從發達國家也找不到答案,答案只能是一個字:變,按中國的具體情況去變。片中展示了中國高層對中國向何處變的共識,那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能讓人民過上富足、有尊嚴的生活為目標,以開拓創新、優化結構為重點,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片中強調了幾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和諧,第二個是創新,第三個是綠色。

       在現代社會中,少數人的利益,弱勢群體的利益一樣需要維護,無論什麼人,只要他不違法,他就擁有與其他人同樣的權力。社會和諧的本質就是要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能在一種機制下,實現均衡發展。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機制呢?看片仲介紹的廣東扶貧方式:把扶貧款作為銀行貸款的保證金,讓銀行直接貸款給農民,讓農民用於發展生産。這看似簡單的方法,卻解決了兩個長期困擾扶貧工作的難題,一個是商業銀行資金安全問題,使商業銀行願意把款貸給農民;另一個是使農民成為負債的經營者,而不是沒有責任和風險的單純受益人。公益行為與商業行為在這種機制下實現了和諧。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個例,但我們可從中看到和諧機制逐步形成過程。在“十二五”規劃中,構建和諧機制顯然是一個重點,如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和諧、國內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的和諧、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的和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等等。和諧的概念不僅已經深入人心,而且正在轉化為實際行動。和諧機制是由政策法規、道德規範、文化傳統、教育體制等組成的,和諧機制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但《大國和諧》告訴我們,堅冰已經打破,航向已經指明,而且開端良好。

       中華文明深深植根於中國的土地之中,既創造了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又使中華民族經歷了百年滄桑。中華文明再次復興時,必然要吸收當代世界文明的精華,推動中華民族再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落後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要訣在於創新,包括政治創新、經濟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大國和諧》所展現的創新,在政治上是把能讓人民有尊嚴的生活作為執政的理念,在保持社會秩序穩定的前提下,通過立法保障個人財産,努力創造一個起點公平,使人人都能通過參與競爭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在經濟上實行多種所有制並存,政府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制度,這種制度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中,經受住了考驗;技術創新包括管理創新,體現在前沿科學的發展和企業效率的提高,取得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文化創新的最大亮點是在文化産業化的大趨勢中,利用網絡等現代技術去弘揚傳統文化,並同時汲取世界文化精華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引進、消化、吸收造就了成功的三十年,但當中國的經濟總量居於世界前列的時候,創新力度不夠,就會遇到越來越多無法突破的瓶頸,遲滯全面的發展。

       錢和環境是一個悖論,在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時,人們肯定會為錢而犧牲環境。這不僅是因為吃飯是天下第一大問題,而且還因為環境的惡化是漸變的,而錢是現實的。中國還有一個多年的弊病,即許多官員為追求GDP的增長而不顧環境的惡化,這與對官員的考核制度有關。當環境污染超過自然的凈化能力時,人們受到了懲罰,並花費更大代價來治理環境。犧牲環境的發展是對後代的欠賬,因此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走不通了。要治污,先治官。綠色GDP指標的提出,改變了官場競爭的規則,具有積極的意義,雖然在道德層面總讓人覺得不那麼高尚,但結果是第一位的。

       今天的中國處在一個新的拐點上,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問題必須用變來解決。“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就是變的方向,改革、開放、創新仍然是變的主要手段。這就是《大國和諧》給我們的啟示。

熱詞:

  • 大國和諧
  • 紀錄片
  • 中央電視臺
  • 科學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