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濟南日報:國企別戴公益的帽走市場的路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16: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濟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企改革未來之路在何方?國資委副主任邵寧于上週六在“2011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透露,國有經濟結構調整下,未來會逐漸形成兩種不同類型國企:公益型國企和競爭型國企。公益型國企“在中央層麵包括如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的企業,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業”。(詳見今日本報10版)

  多年來,公眾對一些打著公益性旗號的國企詬病已久——— 企業賺取的暴利與“社會分紅”不對等;離譜的高薪與社會貢獻不對等……暴利、責任缺失,消費不透明等等,構成了備受公眾譴責的N重“罪狀”。

  而今,國企未來的改革之路,無疑讓人期待。像水、電、氣、油、通訊和公共交通等行業,若是能從市場化之路上掉頭,重新回歸公益屬性,這當然是國民之福音。但實現國企公益化預期,防止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公眾的利益,謹防戴“公益”的帽子走市場的路子。

  其一,政府要舍得投入。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領域,典型特點是:先期投入與維護經費較大,贏利週期長,若是財政不投入,聽任這些企業在市場上滾爬,自負盈虧,其公益性根本無法彰顯。所以,國企是否回歸公益,政府投入是關鍵。

  其次,“央企分紅”不能成一紙空文。國有企業屬於一種公眾信託,全民是央企的股東,企業贏利,百姓應該享有“分紅”。遺憾的是,諸多國企吸金能力超強,但回饋與利潤不對稱。從1994年後,央企曾經10多年未給國家上交過利潤;到了2007年,國家才制定政策,規定五大行業上繳“紅利”的標準為稅後利潤的10%。權且不説紅利標準過低,這些所謂國企分紅,實際上仍是“取之於國企,用之於國企”,公眾幾乎不能從國企分紅中直接受益。

  三是,國企公益化關鍵須實行成本透明化。建立包括價格、服務標準、成本控制、收入分配、資源配置等機制,不可或缺。只有透明,才能消弭公眾質疑,讓財政投入和公眾花費都清清楚楚。既然是國企公益化了,那麼涉及價格、服務、分配等問題,該由公眾説了算。

  國企回歸公益性是公眾期盼,但能否化蛹成蝶,來個華麗轉身,尚須精確的“高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政策再好,沒有好的制度安排,也只能停留在嘴皮子上。國企實行公益化改革,須謹防出現“兩張皮”現象——外表貼上“公益”二字,裏子卻依然是市場化的。

熱詞:

  • 公益
  • 國企改革
  • 分紅
  • 紅利
  • 罪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