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環球時報社評:德班展示西方赤裸裸的自私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09: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南非德班氣候大會在11日淩晨的“加時賽”中達成一致,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這個結局來之不易。發達國家的表現實在讓人心涼,它們在向世界活靈活現地展示:這仍是個國家自私主義橫行的世界。


  在氣候問題上,中國這些年挨的罵最多,歐美等西方輿論或指責中國是破壞氣候會議的“罪魁禍首”,或拿中國做擋箭牌,逃避自己應盡的義務。它們的最大“理由”就是,中國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最大排放國,它必須像發達國家一樣率先強制減排。在中國缺少減排技術的情況下,中國發展因此“戛然而止”的可能性決非小得可以不用擔心。


  其實所有發達國家都清楚中國“發展中”的本色,即使歐美的普通民眾也清楚,中國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依然不夠寬裕,有些還很艱難。“破敗不堪的”開封以及“世界最臟的”城市臨汾等,都被西方做過報道,西方媒體上的中國畫面也大多是對貧窮、混亂、骯髒的展示。


  事實上,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及政治傲慢,主要來源於他們相對於中國人生活質量的優越感。來自中國的文學及藝術作品,以現代生活做素材的在西方很難得到共鳴,表現中國舊生活以及當代臟亂差的,更容易在西方獲得真實的認同,符合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總體想象。


  但一談到減排義務,西方人嘴裏的中國驟然變了。“發達國家”這個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目標,被西方當成用各種義務文件紙糊的帽子,戴到了中國的頭上。這當中表現出的自私和虛偽,與西方比中國人自己還關心中國人權的殷切,同樣形成令人瞠目的對立。


  “人權”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説,它的含義首先是要過更好的日子,要有好一點的房子,能有輛汽車,夏天開得起空調,南方的家庭冬天能有暖氣,等等。我們需要民主,但發展民主的目的,説到底還是為了能更好實現這些具體的東西,活得更有尊嚴。


  西方社會有個相當普遍的習慣,那就是無論男人女人,每天都換一身、或至少一件衣服。在中國很少有人有這樣的習慣,因為大家沒有那麼多衣服,也使不起那麼多水電和洗衣粉,讓自己每天都比昨天看上去煥然一新。


  西方人的生活比中國人富足得多,也奢侈得多。很多美國中産階級家庭一家一年消耗的電量,相當於中國一個偏遠的村莊。


  西方人為什麼要向世界撒中國“是發達國家”這個公開的謊言?他們為什麼要同中國攀比對氣候減排的義務?中國GDP確實已達世界第二,但中國有13億人口,這個“13億”的數字對應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同西方人一樣的天賦人權,他們不應生下來就註定了,一生的日子都比西方人低一等,甚至低好幾等。


  如此需要發展的中國,這次在德班會議上還是答應將有條件承擔2020年後強制減排的義務。其實中國人已經清楚自己不可能都過大房子大車的日子,北京的汽車已經限購,中國社會對自己的很多願望進行節制。但所有西方國家對減排的具體安排,都比中國更加計較。


  德班大會用冷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西方根本不是中國人權的真正關切者,他們的自私比我們能夠想象的還要差勁。中國人的福祉只能靠我們自己。▲

熱詞:

  • 德班
  • 人權
  • 減排
  • 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