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評論員:PM2.5應成為空氣治理的倒逼壓力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8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央氣象臺已于昨晨解除了大霧黃色預警。受較強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持續多日的大霧天氣將自北向南快速消散。而隨著這一輪較強冷空氣的逼近,南粵大地也將有望擺脫不黑不白的天空。

       近期在整個中國頻繁出沒的灰霾天氣,讓民間討論PM2.5的熱情空前高漲,而對於空氣質量PM2.5監測的呼聲也越發強烈。在這一背景下,11月16日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而其中首次納入的PM2.5成為一致的聚焦目標。PM2.5雖然“個頭小”,但是對空氣質量的破壞性卻是致命的。鐘南山院士直言,如此大小的顆粒可以直接進入肺泡,對人體産生全方位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單純對呼吸系統的損壞。而在歷史上,這樣的霧天曾經給人們帶來過慘痛的教訓:1952年冬天,由於大氣污染,英國倫敦有一週濃霧不散,這一週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濃霧散去之後,又有8000多人死於非命。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霧都劫難”,這場災難後來被列入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

       雖然日前的灰霾與大霧天氣沒有達到這種惡劣的程度,但是,對於我們這個正處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國家來説,正視空氣質量顯然已經迫在眉睫。徵求意見稿中,新標準實施的最後限期擬為2016年,引發了公眾的質疑。儘管環保部官員表示,這只是一個“關門時間”,並不意味著各地實施標準都要拖到這個時間點。但反觀目前各地對PM2.5值諱莫如深、“悶頭檢測從不公佈”的態度,如果沒有硬性的標準約束,實在讓人不敢對“提前實施”抱有多大的希望。道理很簡單,如果從PM10的監測標準提高到PM2.5的監測標準,當地的空氣質量將很有可能從目前的“一年350天空氣質量良好”,驟降為“一年15天空氣質量良好”。這樣的監測結果不僅官員們坐不住,民眾也很有可能從獲得知情權的快感中一下子清醒過來。尤其是全國各地別人家的空氣質量還“相當良好”的背景下,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相當不容易的。

       毋庸諱言,標準是一種引領,沒有高的環境質量標準,科技進步、投入都不會跟上。民眾必須做好心理準備,一旦用PM2.5標準檢測空氣質量,尤其在一些空氣污染重災區,空氣質量慘不忍睹很有可能成為常態,不是空氣更差了,而是一直就這麼差。同時,民眾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一邊抱怨空氣質量差,一邊卻製造著各種污染——汽車排放的尾氣,工廠散發出的揮發性的氮氧化物,燃燒石油産品的廢氣,空氣質量有可能驟然提升嗎?最重要的是,政府更要做好各種準備。如今空氣質量差與各級政府部門的回避與放任有著絕對的聯絡,所以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才會在各種利益考量中選擇忽視空氣質量,選擇視而不見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但是,民眾對於自身所處環境之優劣日益關注,這已經不是掩耳盜鈴所能忽悠過去的。

       “霧都劫難”之後,英國人開始重新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他們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從社會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減少和抑制污染物的排放;出臺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工廠選址和污染物排放嚴格監管,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隨著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倫敦政府又運用一系列措施,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從而抑制交通污染。

       “好的空氣質量是治理出來的,而不是監測出來的!”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這句話誠然不假,但問題是,如果連公開監測的勇氣都沒有,治理之類的話又該從何談起?顯然,PM2.5標準應該成為空氣治理的倒逼壓力。

熱詞:

  • 中央氣象臺
  • PM2.5
  • 環境空氣質量
  • 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