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畢詩成:房産載不動太多的生活寄託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8日 08: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2月6日,中德安聯保險公司通過對銀行、保險等中高端客戶調查顯示,國內富裕人群的家庭平均流動資産在169萬元左右,每個人平均擁有房産量達到3.3套,房地産是富裕人士手中資産佔比最高的部分,在全部資産中,房地産價值佔比高達72%,銀行、銀行理財産品則分別佔比14%、4%;在資産規模相對較小的富裕人士中,房産價值更高,佔比超過80%。(12月7日《北京晨報》)

       有人説,中國人有“戀房情結”,“安”“寧”“定”“家”“富”等漢字都有以房子為象形的“寶蓋頭”,現在看來,這種“戀房情結”似乎正在達到極致:買房子成了不確定時代投資、安心的首要選擇,不僅令中國式住房困境愈演愈烈,而且讓大家開始異化,失去自我,迷茫了生活的本真。用英國歌手約翰列儂的話説,當我們為生活疲於奔命時,生活已離我們遠去。這不是硬邦邦的數字百分比,這裡有我們選擇的生活。

       坦率地講,這組來源於全國18個城市500位富裕人士的調查數據,並不權威,樣本意義也不夠強;但得出的結論,讓人一看便知,撓到了國人的“癢癢處”——“房子高於一切”,這絕不僅僅是有上百萬流動資金的富人選擇,而是包含中産階層在內的普遍選擇。看看我們周圍,有多少年入幾萬、十幾萬的工薪階層,工人或者教師、白領或者藍領,都在通過各種手段攢錢,一旦攢下點錢,旋即找機會按揭下一套房子,不同形式超過兩套房的家庭比比皆是。

       這種戀房情結,蓋因為房産已經成了給人心理安全系數最高的“投資”:銀行存起來,在物價高漲的時代早就被告訴是不划算,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逆水行舟”等於貶值;投資股市,分不清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泡沫一下跌,賬面就縮水,“寶馬進去自行車出來”的虧吃的多了;投資小微企業,壓力大、不景氣、發財難之類的話,聽得耳朵都磨起了繭子……錢往何處去?最精明的大企業都帶路走向了房産市場,富裕人士、準富的、非富人們,又如何尋得另外的好路?當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套房子放在那裏,心裏多了一份踏實;至於那麼多的空房子閒置在富裕人士手裏,最後誰來消費,誰會成為擊鼓傳花最後那個接棒者,已經沒有空閒去琢磨。

       可看得見、摸得著的房子,真的能承載住國人投資、增值的生活憂愁嗎?顯然不是。天底下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用房子玩好資産流動。由於硬幣的另一面是“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責任,政府不得不出手調控,當房價略降之時,有人驚呼“80%的人都是受害者”,完全無理乎?好像也不是。對於房子已在個人資産中佔比70%—80%的人來説,一旦泡沫破滅,焉能説不是最大的風險?於是調查發現,富裕人士對房産和股市的信心遠不如總體投資意願那麼強烈,卻很難在這套遊戲中全身退出——更好的選擇,實在太少了;被刺激的慾望,也實在太高了。

       是的,我們不是家庭平均流動資産在169萬元左右的富裕人士,我們也不是人均房産量3.3套的有錢人——但在他們身上,有我們的影子,有我們房産佔資産比重畸高的影子;有我們將房子視為最安全承載物的影子;有我們將所有追求轉化為房子來量化的影子;有我們追求房子並將自己陷於險地的影子;有我們的積蓄缺少正當投資出口的影子……改變這種數字結構,最終要靠培育國內資金流動的健康狀態,要靠實業、股市、金融業等方面穩紮穩打的優化,最終,改變公眾投資理財的結構心理,讓房子不再承載過重的生活憂愁。這不只是産業結構的改變,更是一種生活姿態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熱詞:

  • 保險公司
  • 房産
  • 投資
  • 富裕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