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康寧:體育進高考,不是“體育為高考”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5日 16: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012年,山東省將把體育成績計入高考成績,引發了中學生的鍛鍊熱潮。省城多所中學已經開始有目的地加強體育教育,原本不被重視的體育課,一時間成了“香餑餑”。然而,某高中最近的一次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卻令人尷尬——在全班近30個男生中,有16人連一個簡單的引體向上動作都無法完成。

  調查結果表明,“體育進高考”確實對學生鍛鍊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短時間內並不足以改變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滑的現實。這種以單純應試為目的、“臨陣磨槍”式的體育鍛鍊,也不是改善學生體質的終南捷徑。

  我國國民體質監測數據表明,從1985年開始,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呈現持續下滑趨勢。直到2010年,多項抽檢數據首次止跌,但大學生人群的身體素質仍舊延續下滑的趨勢;中小學生營養過剩情況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鄉都在持續增加;在所有年齡層,近視的比例都在上升。與之相對應的是,2010年我國的GDP總量是1985年的40倍以上。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這些似乎並沒有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健康。

  生活變好了,學生體質卻下降了,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在升學的壓力之下體育課被邊緣化,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絕不代表全部。家長的溺愛,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氣;學校出於安全考慮,往往放棄高強度的鍛鍊方法;而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很容易讓眾多年輕人變得“宅”起來,失去了主動鍛鍊的熱情。如此等等,都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因素。

  所以,“體育進高考”只是一個政策性的杠桿,目的是以此喚起學校和社會對於體育的重視,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鍛鍊。但“體育進高考”,絕不意味著“體育為高考”,將學生的鍛鍊看作是應付高考的手段,本身便違背了體育的內涵。

  生命在於運動。方法得當的體育鍛鍊,不僅可以增強體質,更可以雕塑一個人的心智與意志,給人帶來身心上的雙重愉悅感。如果學生的鍛鍊並非出於興趣,而是疲於應對考試,那麼在這種應景式的訓練結束之後,甚至可能增加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抵觸感。如此一來,“體育進高考”的初衷不僅不能實現,反而給考生增加了一項新的負擔。

  從某種意義上説,“體育進高考”的指向並不在考試本身,而是向社會彰顯了一種評價人才的新理念,即重視身體和智慧的同步發展。一個人需秉持鍛鍊的習慣,以強健的身體、豁達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每一次“高考”。

熱詞:

  • 高考成績
  • 體育教育
  • 體育成績
  • 體育進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