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20110611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2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89e931154c674efc9436ac95a4eea81a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新聞週刊):説起考試,這一週最大的一個當然是一年一次牽動國人關注目光的高考。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數字是933萬,不過這933萬和另外一個數字比起來還是少了一些,這個數字是1000萬,是中央部署的今年11月底前必須全部開工的保障房的數量,一千萬套。現如今已經進入到了6月份,離11月底是越來越近。這一個和眾多的老百姓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中考,現在考得怎麼樣了?在關注這個中考的同時,我們在本週看到了另外一些數字,未來三年,平均每五天,中國就有一座摩天大樓封頂,這可是絕對的世界第一。而同時,在北京釣魚臺七號院這個豪宅,30萬一平米的出頭鳥的高價,被北京住建委以涉嫌暴利叫停了。飛快的摩天大樓的建設速度,30萬一平米的豪宅,和人們擔心進度的保障房擺放在一起,我們該關注一些什麼呢?《新聞週刊》本週視點關注,面臨中考的保障房。

    [新聞週刊]視點: 保障房的“中考”  

    [新聞週刊]特寫:吸麥機 

    [新聞週刊]人物:李娜——“娜”樣的榜樣 

    [新聞週刊]“紫荊俠”:為慈善搏出位 

    [新聞週刊]杜女士:艱難的還款 

    [新聞週刊]梁實:第15次高考 

    [新聞週刊]王濛:麗江衝突

  本週全國高考,雖然高考的日子已經從7月挪到了6月,但是熱度依然很高,既有溫度上的,更有社會的關注。面對高考,有人讚揚,有人批評,但畢竟一個事實是,到目前為止,高考制度還是相對最公平的來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改革的空間。本週一篇微博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一個湖北的小夥子在北京一個建築工地上當小工,偶然間和建寫字樓的設計師聊天,沒想到他們都是1992年參加的高考,當時全國試題完全一樣,湖北小夥子考了515分,落榜了,而設計師在北京呢,是考了497分,也就是比湖北這個小夥子呢,還低了18分,但是卻考上了建築工程大學。19年之後,一個打工,一個是設計師,您看,這種地區性的差異,即便過了19年,現在可依然還在,什麼時候會變得更公平一些呢? 

  【新聞回顧】

  多地旱澇急轉

  僅僅一週的時間,長江中下游多個省區就從“望天喊渴”變成了“暴雨成災”。本週,湖北、湖南、福建、廣西、雲南、江西、貴州等多個省區接連遭遇暴雨,並引發洪澇災害。房屋倒塌,公路阻斷,農田受淹,僅是湖北、湖南兩省就有數十人因災死亡。如此劇烈的大範圍流域性的旱澇急轉現象,歷史罕見。

  對此,除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的因素,有專家也指出更多警示之處:比如,我國流域水資源調控難度大,眼下,長江流域已建水庫4萬多座,已建和在建的水電站2400多座,一些工程僅考慮各自經濟利益,從而導致蓄泄矛盾日益尖銳;此外,不少地方水利設施老化,大量小農田水利年久失修。面對大旱,無法發揮蓄水灌溉效益,而面對強降水,淤塞的小塘堰又不能滿負荷蓄水,大量帶病運行的小水庫更不敢多蓄水。而自然植被蓄水能力減弱也是問題的關鍵之一。

  污染事件頻發

  6月5日本週日,赫赫有名的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被曝出污染事件。據記者調查,該廠廢氣排放嚴重超標,硫化氫氣體超標最嚴重時竟達1150倍;廢水直排松花江,廢渣更是隨意焚燒傾倒。周圍空氣臭味熏人

  同樣在這天,杭州余杭區突發自來水廠水源污染事件。大約十種苯烯類有機物質被臨安青山湖工業園區的四家企業違法排放至河中。而就在此前一天,也是在杭州,一輛裝載化學品苯酚的槽罐車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泄漏,20噸苯酚隨暴雨流入新安江和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富春江水庫。隨後,當地五家自來水廠一度停止取水,55萬杭州居民的用水受到影響,商場超市甚至出現搶水熱潮。

  目前,環保總局已經責令哈藥總廠整治污染,臨安工業園區的四家違法排污企業也已被責令停産,依法處理。

  上海大火:原因 問責

  經過國務院調查組半年多的取證、調查,本週,去年11月15日上海市靜安區膠州路公寓大樓特別重大火災事故的調查報告終於出臺。調查發現,這次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傷的特大火災,除了施工人員違規操作的直接原因,更有一系列間接原因值得反思,其中包括建設單位、投標企業、招標代理機構相互串通、虛假招標和轉包、違法分包;工程項目施工組織管理混亂;設計企業、監理機構工作失職;市、區兩級建設主管部門對工程項目監督管理缺失等等等等。

  同樣在本週,一份多達54人的問責名單也公之於眾:26名責任人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包括一名省部級幹部、六名廳局級幹部在內的28名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上海市長、市政府也被責成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

責任編輯:劉岩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