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頌傑:《紐約時報》上的中國撰稿人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11: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專欄—外媒觀察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劉頌傑  媒體人

       《紐約時報》11月21日的評論版刊登了一篇配圖文章,標題看上去有點聳聽——《中國該如何打敗美國》。核心意思是説,中國要崛起,美國要守住世界領導權,兩國之間的爭奪不可避免。在這場“零和博弈”中(有人受益則必有人受損),關鍵是對“人心”的爭奪,得“人心”者將最終得天下。

       作者是一位中國人,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閻學通。閻教授比較著名的一件事兒是曾經預測“臺海發生軍事衝突不會晚于2008年”,08年後又專門為此事道歉。在這篇文章中,閻聲明自己其實是政治現實主義者,不是西方眼中的“鷹派”。他認為中美之間不至於爆發軍事衝突,除了軍事和經濟實力,道德也將是決定兩國勝負的重要因素。在引述了一番春秋戰國的古人思想之後,他聲稱,國際影響力的核心是政治權力,而政治權力的核心則是“德政”:中國必須用傳統道德來替代金錢崇拜,如此方能“安內”然後“攘外”,與美國霸權一較高下。

       這其實是閻學通今年四月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一本書的簡略版——《古代中國思想,當代中國實力》(他在國內還出版過《王霸天下思想及啟迪》等書)。閻教授向古人求智慧,呼籲中國建設道德至上的“軟實力”,不過《紐約時報》的配圖意味深長:一條巨龍套了個笑臉面具,張牙舞爪。似乎在編輯看來,閻所鼓吹“道德”別有用心。

       隨著中國“崛起”,除了海外華人,越來越多的本土中國人也成為國際報刊的撰稿人。而且,從前直接英文投稿多一些,現在即便是閻學通這類“海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博士),也是中文投稿,然後由專人翻譯成英文。

       這些“國際撰稿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就是像閻學通這樣的專家學者,比如經濟學家樊綱在今年11月號的《外交政策》剛剛發了一篇《取現》(Cashing Out),批評美國因“世界發鈔國”獨特地位而帶來的“幻覺”,信貸膨脹、金融部門無限擴張;金融危機表明,這種情況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7月6日,政治學者劉軍寧在《華爾街日報》評論版(英文)發表《中國自由主義的古代淵源》,意在厘清外界對“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的誤讀。劉軍寧引述老子《道德經》,“治大國如烹小鮮”,政府得無為而治;“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管得越多,老百姓越窮;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繁榮,其中最重要的轉型就包括放鬆對人的控制。

       第二類是文化傳媒名人。比如作家余華,就常在《紐約時報》等外媒發文章(當然是翻譯稿)。另外一名作家慕容雪村近期也在這家報紙發表文章,講述他“過一種正常人生活”的夢想。在此之前,有關他的一篇人物特稿,與小説《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的節選一同發表。著名媒體人、原《南方週末》高級評論員笑蜀(陳敏)的《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聽》,也是發表在《紐約時報》(11月15日)。

       第三類是中國的高層政要們。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級別最高的中國人當屬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009年,溫家寶赴歐洲參加中歐峰會前夕,紐約時報網站在觀點欄目推出5月5日《紐約時報》登載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的文章《遙遠的鄰居》,敦促中歐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應對經濟危機,提出了中國對中歐貿易的關切和訴求。

       王岐山副總理可稱得上在外媒發稿最多的中國領導人了。2008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他在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分別發表署名文章《中美節能合作將是雙贏》以及《中國的知識産權戰略》。2009年,他更是在外國報紙刊發了5篇文章。

       此外,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高層政要會選擇在出訪或重大會議之前,在國際媒體發表文章。今年1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更是在西班牙《國家報》、德國《南德意志報》和英國《金融時報》連發三文。其中在西班牙國家報題為《攜手互利合作 共創美好未來》的文章稱“中國將繼續購買西班牙國債”,讓受困于經濟危機的西班牙充滿期待。

       由於話題一般都是與經貿相關,因此《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報紙就成了中國領導人的“最愛”。溫家寶總理今年6月23日在《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稱“中國已將限制價格上漲放在宏觀經濟調控的首位,並推出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政策。這些政策已經奏效,我們有信心價格上漲將在今年得到有力控制。”

       最近的例子是,11月4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發表《全球貿易平衡增長的中國因素》,文章説,“近期個別國家無視中國為促進全球貿易平衡所做出的積極努力,把經貿問題政治化,試圖通過匯率、貿易保護等手段打壓中國,以此獲取政治利益。”

       看來,中國領導人越來越看重“筆桿子”的外交功用,外媒也就成了一個新的舞臺。

       (本文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台立場。中國網絡電視臺專欄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詞:

  • 紐約時報
  • 撰稿人
  • 美國
  • 政治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