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志靈:“異地高考”從來都不是技術問題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張千帆等15位學者聯名提請國務院和教育部,呼籲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戶籍限制。10月28日,20多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公佈。方案建議,應“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認定。(《京華時報》10月30日)

  此番20多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並徵集了5.1萬人簽名的方案,意在表達這樣一種訴求,為了讓“異地高考”制度早日落地,家長們寧願“越俎代庖”,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出方案來,以此來“倒逼”異地高考加快進程。這種積極的主觀願望固然值得稱道,但問題是,“異地高考”從來都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問題。

  “異地高考”推行之難,和戶籍改革之難有異曲同工之處。戶籍改革之所以難度頗大,這些年來更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究其根源,改革從技術上講沒有任何障礙,真正的難點在於地區發展的非均衡性和公共福利的非均等化,戶籍制度不過是將這套不合理的制度,具體地分配到個體頭上的一個“技術性手段”而已。換言之,只要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體系沒有鬆動的跡象,改革要麼是形式大於內容的“象徵性改革”,要麼遭遇太多的阻力很難有實質性的進展。

  “異地高考”同樣如此,從技術上講,將高考與戶籍脫鉤一點都不難,甚至説制定出一整套的方案也輕而易舉。可問題是,“異地高考”訴求的目標,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化和獲取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化,而“異地高考”之“異”,在於不同的考生群體,由於外在因素的制約,從而在分享高等教育資源的能力和機會上有很大差別。因此,“異地高考”的癥結不在於考試地點和經常居住地之間存在的空間差異——我相信,如果北京人流動到河南,他一點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異地高考”。

  從這個意義上講,“異地高考”不可能像有論者所言,能夠擺脫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實現“單兵突進”,因為在機會嚴重不均等的前提下,哪怕設置再嚴苛的“異地高考”門檻,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違規流動”的高考移民都會趨之若鶩。但凡能達到異地居住條件的家長,會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流動到選擇機會更大也更多的地方。這樣,不僅大城市人口爆炸的問題會雪上加霜,而且還會引發更大的不公平。以戶籍來分配教育資源和機會就已經夠不合理了,難道還要在此基礎上,再創造出一個以父母能力、經濟實力作為分配的標準,對公平進行“二次傷害”嗎?

  與其雪上加霜引起更多的社會怨言,不如維持現狀裹足不前,這就是當下“異地高考”之所以被呼籲了這麼多年,而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的根本原因。或許有人會説,難道“異地高考”真的要等到地區之間實現均衡發展和機會公平之時,才能把理想帶進現實?在我看來,這倒也未必,關鍵是有沒有更大的魄力推行高校招生改革。

  改革的路徑無非有二,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實行全國統一命題統一錄取,所謂“異地高考”也就變成“就近高考”。但是,這種方法完全無視地域差別,不僅有“一刀切”的嫌疑,還會助長應試教育,可行性並不大。二是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由高校按照學生的資質和能力來自主錄取考生,兼顧區域錄取率的平衡。當然,這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要達到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先試點,然後逐步推開,一步步地往前推進,總要比困在戶籍的藩籬中停滯不前好吧?(志靈)

熱詞:

  • 高考報名資格
  • 異地高考
  • 錄取考生
  • 高考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