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前溪:“供港蔬菜”監管模式何時能推廣?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08: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已被消費者所熟知的情況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區部分超市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蔬菜專區——“供港蔬菜”,頗受消費者青睞。(10月30日《人民日報》)

    在人人重視食品安全的今天,“供港蔬菜”頗受消費者青睞,其原因很容易理解,消費者青睞的就是其讓人放心的“監管”。

    “供港蔬菜”其實是無公害蔬菜的一種,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嚴格的監管。監管嚴在何處?其一,要建立檔案。如實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使用日期和農藥安全間隔期;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收穫日期和收穫量;産品銷售及流向。生産記錄要保存2年;

    其二,檢測嚴格。檢測合格後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抽檢合格後方可發貨。而檢驗室使用的所有試劑都由政府職能部門免費提供,每天每個品種都必須檢測,檢測數據在電腦中自動生成並實時傳給主管部門,整個過程都不可更改;

    其三,標準嚴格。目前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採用的農殘標準,是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厘定的最高殘余限量,當前有3300多項,並且不時修訂和公佈有關限量,而內地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僅807項。

    一言以蔽之,正因為“供港蔬菜”有完善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包括組織機構、産品溯源制度、有毒有害物質監控制度、有農藥殘留檢測能力等,使得“供港蔬菜”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品質。消費者青睞的就是“供港蔬菜”高品質的“監管”。

    任何食品,都不缺乏監管,但監管品質的好壞,相差卻很遙遠。從每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中,我們都可以看出監管的種種弊病:要麼檢測設備落後,標準滯後;要麼人懶性,互相推諉……監管不作為,無論軟體、硬體都“落後”,自然無法讓消費者放心。

    據了解,每年香港40%的蔬菜來自於惠州。記者在惠州超市沒有發現“供港蔬菜”的招牌,而當地老百姓普遍認為惠州農産品比外地的要安全。這種信心顯然來自嚴格的監管。如果各地能採用“供港蔬菜”監管方式,食品安全的系數必然會得到大大提高,可這一模式何時才會被真正移植呢?

    □前溪(教師)

熱詞:

  • 監管
  • 供港蔬菜
  • 監管模式
  • 農藥殘留
  • 綠色蔬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