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健:擇校費為何年年都似“牛皮癬”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9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擇校費“越收越放肆”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同時也帶出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教育部門對擇校費三令五申要求禁止,然而一些學校照收不誤、毫不手軟,有的甚至從原來的遮遮掩掩、“只做不説”發展到如今的公開收費。

    擇校費成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敲門磚”,其社會危害之深、影響之遠,絕非一句簡單的“糊塗賬”“腐敗錢”所能概括的。它不但破壞教育公平,而且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行為示範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而擇校費示範的是“成績不夠,拿錢來湊”,花錢就可以辦事,這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值的注意的是,當前有關方面對擇校費開出的“禁令”不可謂不多,決心不可謂不大。然而,擇校費照樣風行社會,許多家長咬著牙也要奉上各種名義的擇校費用,這是為何?

    究其根源,還是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稀缺。長期以來,我國對基礎教育的公共財政性投入不足,造成大量“欠賬”。而且由於歷史原因,各地在中小學實行重點學校、示範性學校制度,一個地方著力打造幾所“好學校”,經費保障、教育政策、硬體設施、師資力量都向其傾斜,結果學校被人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加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普遍存在,造成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眼下,儘管國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再區分重點、非重點,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心中有桿秤”,仍擠破頭皮往“傳統名校”鑽。所以説,教育部門對擇校費三令五申的“禁令”也好、加大監管力度也好,仍然只是治標;要真正遏止這一頑疾,唯有向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開刀”,才是治本之策。

    不改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現狀,不加大公共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擇校費就仍會變著花樣不斷出現。令人欣慰的是,有關方面已明確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要達到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解決擇校問題。當務之急是積極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彌補歷史“欠賬”,推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均衡化,填平校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