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一舟:産能過剩背後是“政績過剩”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6日 12: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最近的一份報告稱,目前,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産能形勢十分嚴峻。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十個部委年內將完善“組合政策”,突出差別電價、能源消耗總量限制、問責制等對企業投資和生産的約束作用,抑制“兩高”和産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9月5日經濟參考報)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淘汰落後産能工作會上,工信部産業司有關人士表示,“落後産能是個技術判斷,産能過剩是個市場判斷……”其實,如果説産能過剩的存在是一個市場判斷,那麼,其“內涵”便是一個“政績判斷”。

  落後産能之所以稱之為“落後”,在於高耗能高污染的基本特徵,並非是發展的健康理性路徑——污染環境、佔用耕地、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這些産業性的弊端,不要説專家學者,就是普通百姓也心知肚明。但在高歌猛進的經濟大潮下,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産業打著促進經濟發展的大旗,多幹快上、無序擴張,産能越來越過剩,對環境的戕害也越來越嚴重。

  産能雖然“落後”,但短期的經濟效益和政績效應卻不“落後”——落後産能的“産能過剩”,隱喻著“政績過剩”的權力生態。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經濟數字指標和眼前利益,為了出政績,不顧一切上馬高耗能項目拉動地方GDP高速增長;而在短期政績效應的輻射感召下,有越來越多的行政權力以産業振興為理由配置資源、投入土地,大量營造政績工程樂此不疲,這就從單一的“要政績”變成了“政績大躍進”,形象工程和重復建設氾濫成災,扭曲了市場,無謂浪費資源,直接導致了“政績過剩”——而相應的,發展模式上的急功近利也就隨之異化成了權力倫理的淪喪走樣。

  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下,這種“風潮”有所減緩,但借著擴大內需的東風,此風又有抬頭的跡象。正因為與地方利益和權力政績密切相關,所以國家調控和規範整治的“形勢非常嚴峻”。

  從這個意義上説,在遏制産能過剩方面,經濟産業政策上的“組合拳”引導固然非常重要,但對於“政績過剩”的療治也不可或缺。無論是提高制度層面的權力監管和程序正義,還是在行政決策領域引入有效的公共監督,都是應有的題中之義。(陳一舟)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産能過剩
  • 政績工程
  • 高耗能項目
  • 落後
  • 高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