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學梅:美歐如今缺的不是錢,是信心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1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首遭下調的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火光沖天的英國城鎮、傳言之下一路狂跌的歐洲股市……一週以來,西方國家這些看似偶然、孤立的事件,折射出一場關於信心的危機。

  繼上周標準普爾公司下調美國長期信用級別後,美國國債價格不跌反升,收益率也創下今年新低,這説明在全球避險情緒高漲時刻,美債仍是投資者“唯一的選擇”。與此同時,全球股票市場卻是哀鴻一片,各國股市週一集體“跳水”。

  這看似矛盾的現象,經濟學家們給出了如此解讀:美信用評級遭降,的確反映了美國消費方式、政府入不敷出、兩黨政治內鬥等諸多因素破壞了美國國家信用的根基。不過,美債“打打噴嚏”,“發高燒”的卻是歐美股市,充分説明投資者已如驚弓之鳥,稍有風吹草動,便惶惶不可終日。“美國經濟當前最缺乏的是信心”——《華爾街日報》的點評可謂一針見血。

  其實,歐洲股市又何嘗不是如此。連日來,歐洲股市成了“傳言市”。最初的傳聞是:歐洲國家在救助希臘問題上産生分歧,可能延緩實施救援措施,歐洲主要銀行可能由此而被迫破産清盤。更大的“噩耗”還在後面:法國主權信用評級也將遭遇下調。儘管法國政府和三家主要評級機構很快辟謠,但市場已失去理性,歐洲主要股市均大跌收盤。正所謂,謠言四起日,信心缺乏時,謠言的産生和傳播反映的無疑是市場和社會敏感的“內心”。 

  經濟形勢如此,突如其來的倫敦騷亂,又何嘗不是一場因對未來缺乏信心而引發的社會危機?儘管英國首相卡梅倫堅持將暴力事件歸咎於“機會主義犯罪”,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全球化進程中,歐洲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陷入危機。政府緊縮開支、削減福利動搖了“福利歐洲”的基礎,也對眾多社會階層造成巨大的衝擊。

  統計數字顯示,英國16歲至24歲年齡層中,約百萬人處於“正式失業”,對當下的焦慮、對未來的迷茫,將他們推向火光四起、濃煙瀰漫的街道。

  其實,倫敦騷亂絕非個案,不久前發生的挪威奧斯陸槍擊慘案和幾年前法國巴黎郊區的騷亂,無不反映了西方經濟社會的深層矛盾,而在矛盾的一次次爆發中,“和平、富足、安寧”的歐洲形象被一次次拷問。

  危機,源自信心缺失;要度過危機,如何恢復信心至關重要。

(李學梅)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歐洲股市
  • 美歐
  • 信心
  • 內心
  • 發高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