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評論:美歐債務危機倒逼中國加速經濟轉型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0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歐債務危機倒逼中國加速經濟轉型

  ——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

  ■DRC高端訪談關注美債危機■本報記者 單羽青

  近期,受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美債和歐債危機的影響,全球各大股市遭受重挫,中國A股市場亦未能倖免。

  如何看待債務危機對全球及中國經濟的影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會否做出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美歐債務危機是風險性的危機,是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的延續,需要平衡世界各國利益格局。危機為中國加速經濟轉型提供倒逼壓力,從目前的政策選擇看,在貨幣政策依然保持從緊基調來抑制通脹時,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美債的降級必然會對外匯儲備形成潛在的損失壓力,這僅僅靠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遠遠不夠,也不宜短期內進行十分顯著的調整,最為關鍵的還是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

  美歐債務危機是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的延續

  中國經濟時報:儘管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風暴過去已近三年時間,但近期美債降級和股市暴跌使投資者再度擔心全球經濟仍處於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這次的美歐債務危機與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之間有何關聯?

  巴曙松:當前的美國和歐洲兩國的債務危機,應當説是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的延續,正是為了應對2008年底以來的危機,才促使歐美國家大規模擴張債務,埋下了今天債務危機的隱患。兩次危機簡單比較,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2008年底爆發的危機,應當説屬於恐慌性危機,因為市場對於雷曼倒閉可能帶來的後果、對於次貸可能導致的損失、對於危機可能持續的時間和衝擊的力度等,都缺乏清晰的了解,市場處於恐慌之中;而當前的債務危機,則是風險性的危機,歐美債務的上升,應當是市場早已預期的,即使是標普降級,也是早在年初就提出了預警,只是沒有引起美國政府充分關注而已。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外界猜測歐洲央行的救市對象為意大利和西班牙,除了這兩個國家,還有其他歐洲國家急需救助嗎?

  巴曙松:在歐元區內,除了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和法國比較強之外,其他弱國的總體債務狀況都不太好,這應當説是2009-2010年應對危機時大量運用財政刺激政策的一個後遺症,在美國也有明顯的表現。

  歐元區經濟結構成立時就存在的一個內在隱憂,即有貨幣的統一但沒有財政的統一,因此在不同財政狀況的國家,在經濟上升時期,歐債的風險都差不多,但在經濟回落時期,弱國的危機就率先暴露出來。歐元區原來隱藏的機制等方面的問題、結構方面的問題在危機時期逐步被放大,暴露得更明顯。這必然促使歐元區加快一體化進程,完善內部的各項機制。

  中國經濟時報:美債評級下調和歐美債務危機對世界各國利益格局有何影響?

  巴曙松:市場日益意識到,僅靠美國自己或者發展中國家不可能走出現在的危機,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美元享有過大的特權,如何避免美元在美國金融市場受到過大的衝擊,但又不能完全把危機成本轉嫁出去,這需要平衡世界各國利益格局,可以預計這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博弈過程。

  財政政策可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4萬億投資拉動及對原材料和高檔消費品的強勁需求使中國佔全球GDP的份額從2006年的5.5%上升到2010年的9.3%,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流動性氾濫、通脹和地方債務高企。面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二次探底衰退的威脅,華爾街日報稱:“中國無能為力了。”對於我國經濟政策,你有哪些方向性建議?

  巴曙松:從中國的應對措施看,2008年底危機爆發時,中國的銀行業剛剛完成股份制改革,資産負債表十分健康,地方政府和企業等的杠桿率較低,因此總體上中國成功運用的再杠桿化來應對危機,大規模的信貸投放迅速提升了不同經濟主體的杠桿,並且帶動了經濟的復蘇。當前應對危機時,因為地方政府等的杠桿率已經較高,再運用信貸投放來刺激杠桿率上升已經空間有限,但是,與2008年底相比,中國經濟的轉型已經開始啟動,對於外需的依賴程度大幅下降,因而外部經濟波動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程度不會有2008年底大,同時當前的房地産市場依然活躍,加上保障房建設的推動,房地産投資在嚴厲調控措施下依然保持較快的增長,而2008年底房地産市場則異常低迷。同時,中國依然保持著相當高的儲蓄率,在緊縮過程中持續提升的準備金率已經高達21.5%大銀行 ,利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也依然達到了3.5%(一年期存款利率),在遇到顯著外部衝擊時,這些都是可以備用的應對工具,同時中國的內需市場規模較大,城市化依然有推進空間。

  中國經濟時報:最新公佈的7月CPI再創新高,按照常規,央行應該繼續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但是,由於全球股市震蕩加劇,加息步伐是否可能就此暫止?在以貨幣緊縮抑通脹和應對外部經濟衝擊之間、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間,你認為應如何平衡與取捨側重?

  巴曙松:從目前的政策選擇看,在貨幣政策依然保持從緊基調來抑制通脹時,財政政策可以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這一方面可以著力於保障房建設、水利等的投資,也表現為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扶持,還表現為對企業整合併購、産業升級的稅收扶持,並以此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事實上,歐美債務危機為中國加速經濟轉型提供倒逼壓力: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轉變過程中,危機時期超常規刺激政策基本退出,歐美的債務動蕩促使中國經濟加速擴大內需,完善社會保障等體系,放鬆管制以激發市場活力,戰略性地從存量和增量角度優化運用外匯儲備運用,推動利率匯率的市場化等。

  面對潛在的損失壓力,僅靠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遠遠不夠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達3.2萬億美元。按照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截至5月底,中國共持有美債1.16萬億美元,佔美國公共債務的12%左右。受美元貶值和美債違約風險影響,學界對於外匯儲備遭受的鉅額外匯損失一直存有諸多爭議。在受困美債危局時,你認為鉅額外匯儲備有何可行的突圍良方?

  巴曙松:美債被降級,應該説對中國持續積累鉅額外匯儲備的增長方式敲響了警鐘。從短期來看,外匯儲備受到的衝擊有限,從市場反映看,投資者在美債降級後依然大量買入美元,這主要是在動蕩時期為了避險的需要,而美元正好可以提供這種避險的功能。但是從中長期看,美債的降級必然會對外匯儲備形成潛在的損失壓力,這僅僅靠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遠遠不夠,也不宜短期內進行十分顯著的調整,這樣反而會對自身形成衝擊,最為關鍵的還是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

  因為大量的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形成的外匯結余已經是下游了,要想改變這一被動狀況,就應該從上遊的經濟結構源頭上找辦法。過去既追求出口順差,又追求資本流入,最終的反映是外匯儲備不斷上升。如果經濟結構不進行重大調整,作為一個具體的外匯儲備投資決策,大概只能在比較差的美元債、還要再差的歐元債或者再差的日元債之間做選擇。同時,在現有的外匯儲備規模下,加大戰略性資源的配置並推進結構調整,肯定是一個大方向。

  中國經濟時報:市場恐慌仍在蔓延,經歷了10多天的震蕩後,歐美股市8月10日再次暴跌,道指收盤暴跌520點,投資者擔心歐債危機可能升級、延緩救助希臘、全球經濟放緩。市場預期美國有可能實行QE3,你認為實施QE3的概率有多大?

  巴曙松:美國的貨幣政策主要受兩個指標的影響,一個是通脹率,一個是失業率,前面兩次量化寬鬆支持了美國金融體系度過流動性危機,但是對於失業率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而且現在通脹率已經開始上升,因此,除非金融體系出現顯著的動蕩,美國出臺第三次量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能會出現變種的寬鬆政策,例如在保持資産負債表規模不變情況下買入長期債券、賣出短期債券來維持長期低利率的操作等。

  中國經濟時報:QE3若實施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帶來何種變數?

  巴曙松:如果實施第三次量化寬鬆,則美元貶值壓力加大,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會加劇新興市場的通脹壓力和熱錢流入的壓力。這實際上就是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危機成本的一種行為。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債務危機
  • 杠桿化
  • 經濟轉型
  • 外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