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立文:中華文化再輝煌的八個理由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2日 1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論壇》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講話精彩語錄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講話精彩語錄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只有文化自覺,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尊。只有文化的自覺、自信、自尊,才能知己知彼地更有效吸收外來的、異質的文化資源,而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心和魂,是民族強大的動力所在。所以也就像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90週年大會的講話中説的那樣,“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下面我想談談中華文化再輝煌的理由:

    中華民族素有創新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對於生命存在和民族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生命的生生不息,在於民族文化的創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民族文化的創新也蘊含著民族精神生命的創新,這是大本達道。無創新,是導致民族精神生命衰老、陳舊以致喪失生命力的主因。一個無心的民族必然會走向神衰體亡;一個無魂的民族勢必成為一具行屍走肉;一個無根的民族將會變得枝枯葉黃;一個無體的民族只能任人宰割。而正因為我們有了這種可貴的創新精神,我們的文化也就必然會創造出新的輝煌。

    中華兒女共有一個精神家園。中國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文明的自豪、自信、自立、自主的發展,能夠喚起華夏兒女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中華民族5000年燦爛、輝煌的文化,是民族生命智慧的源泉,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支撐,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智慧創新的活水。中華兒女必定會不斷發展中華文化,令其達到再輝煌。

    中華文化既開放又包容。中華文化的核心,即融開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于一體的哲學文化,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的再輝煌。和諧、和合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價值,也是傳統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所謂和合的“和”,是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相互衝突、融合,與在衝突、融合的動態過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這種哲學文化促使中華民族進行文化創新,使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中華文化再輝煌提供哲學基礎。

    中華文化的價值觀為“和合”。中華文化自古倡導“和為貴”,認為天地萬物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要求多元發展,百家爭鳴,求天下大同而殊途。從中國來看,我們是一個很講“和”的國家,它的文化也貫徹著這樣一個“和”的思想,我們沒有佔領別的國家一分土地,古人講的“協和萬邦”就是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己立人的精神的體現。這種和立意識,就是孔子所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以開放、寬容、同情的胸懷,接納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按其適合於自己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而立於世界之林,並按適合於自己實際的發展道路而建立自己的制度,不搞一個模式。只有世界的多元化與多元化的世界,才能進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多元的互補,併發展為多元的和生、和處、和立,這便是和立意識或和立原理。這是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價值基礎。

    中國人講究人生境界。我們中華兒女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患感和後樂感、責任感,國家興亡、民族盛衰與每個人親身相關,每個人都擔當著自己的義務。儒學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對於國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關懷,是對個體和整個人類生命存在的命運、變化的責任和使命意識的表徵。中國憂患意識之所以孕育,是基於宗教的人文化、聖王的分裂和士的自我覺醒。憂國憂民之心是責任意識、承擔意識得以生發的活水,是自我關懷和群體關懷的博大情懷,與民同憂同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百姓憂樂為自己的憂樂,百性也會以國王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和普天下人同憂同樂,就可以達到聖王的境界。這種憂患感和後樂感,是保持中華文化生機的不竭動力。

    中國人有崇高的道德感。和合觀的道德觀,人們的道德水平,是創造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礎,道德的最高追求就是和諧。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不同群體間的關係問題、不同人際間的關係問題都與道德息息相關,而且道德的作用不僅僅局限在人與人的層面,同樣也在人與自然的層面起著作用。提高全社會國民素質,塑造高尚人格,營造文明生活方式,是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道德基礎。

    中國人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民族精神覺醒的表徵。近代以來,在批判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往往喪失了文化自我,或文化自我身份。文化自覺是中華文化的再發現,是文化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歸屬感、親和感的體現。文化自覺是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民族不畏艱險、團結奮進、科學創新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為道屢遷、唯變所適、革故鼎新的生命力。只有文化自覺,才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尊。只有文化的自覺、自信、自尊,才能知己知彼地更有效吸收外來的、異質的文化資源,而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中華文化具有普適性。《中庸》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和是中華民族交通、溝通天下各地、各國的普適道理和原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公正、公平、合理、合法地處理和包容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衝突,堅持“以他平他之謂和”的原則,平等地尊重他者、他國、他民族,融突地和合、和諧各種矛盾。倡導“己欲達而達人”,自己發展、發達了也幫助別人發展、發達;主張各國間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合作互利,包容發展。在外交事物中主張“泛愛眾”的博愛精神和人道主義原則。在與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合作中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們,在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基礎上,也促進世界文化的輝煌。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國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