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陳仁澤:“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撐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8日 15: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對於城市內澇,需要超越一時效果、短期責任,進行長期規劃,承擔長遠責任

  “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網絡流行語。7月26日,“海景”再現:暴雨造成石家莊、鄭州等多個城市內澇。住建部調查顯示,2008年—2010年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

  客觀看來,這與極端天氣增多、城市排水管網標準明顯偏低有關。由於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我國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明顯滯後於城市化進程。許多城市排水溝渠、管網、泵站等規劃不盡合理,排水體系不科學,規模偏小。目前,省會以上城市的排水標準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兩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標準更低。

  與“地下的欠賬”相對的,是“地上的增長”。近年來,城市發展快馬加鞭,投入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樓越修越高、路越修越寬、廣場越修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內澇顯然難以僅僅歸結為“技術”問題。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決這一頑疾。然而,積水點改造、管網更新等,卻成效有限。如鄭州,去年該市市長曾因內澇問題公開道歉,之後開展了積水點改造工程。今夏的大雨中,已改造完工的積水點卻仍難以承受大雨的襲擊。

  對於城市的“血管”,採用“打補丁”的方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難以見效。對於城市內澇,需要超越一時效果、短期責任,轉變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強化公共管理和應急機制,進行更長期的規劃、承擔更長遠的責任。

  另一方面,城市內澇是“系統性疾病”,涉及規劃、交通、水利、氣象等諸多部門。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結合起來,要有更多的資金、技術投入,同樣離不開具體執行部門的通力協作。這些,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觀念問題、制度問題。

  值得深思的是武漢的做法。21日,該市紀委發出通報,對主要責任人進行問責:市水務局長被行政警告,副局長被免職。

  這樣的問責,某種程度上抓住了城市內澇的癥結。地下建設滯後,歸根結底還在於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如果更關注任期內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更在乎能帶來升遷的經濟發展數據大幅增長,對於看不見的“隱形工程”,自然難以“高度重視、深入研究、大力解決”。

  在破解城市內澇頑疾的道路上,或許最缺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那顆為城市繁榮、民眾福祉深謀遠慮的責任心。政績觀的轉變,同樣需要制度推動,改變唯GDP的考核方式,讓做好地下管網這樣的“隱形工程”變成“顯性政績”,才能給城市管理者的政績衝動找到合理的出口。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後的今天,雨果的這句名言仍有著現實的意義。經過暴雨洗禮,各地可能會掀起地下管網改造熱潮。但是,只有本著“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觀念,本著對公眾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才能從小打小敲走向標本兼治,真正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城市內澇
  • 城市排水
  • 技術
  • 城市面貌
  • 制度問題
  •